我的老师会“造梦”︱任教书画修复18年,张老师和她的“超能力”

2024-09-11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编者按:他们是“造梦大师”,用心血浇灌每一颗幼苗,用智慧点亮每一盏心灯。他们教会我们仰望星空,也赋予我们脚踏实地的力量。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勇敢地追寻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向着璀璨的梦想进发。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将联合推出“我的老师会造梦”专题报道,致敬那些用心播种希望、用爱点燃梦想的老师们。

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错落有序的林木村野……北宋画家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图》,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是青山绿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九百多年前,这位18岁的天才少年画家在宋徽宗赵佶的传授指点下,以精微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中国山水的雄奇和美丽。时隔近千年,2024年5月,来自南京莫愁中专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陶骆源成功复制《千里江山图》,他的身后,同样有一位慧眼独具、匠心教学的老师——南京莫愁中专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任课老师张悦。

成人之美从不居功的伯乐

“与《千里江山图》的缘起,其实是张悦老师给的灵感。”陶骆源向新江苏记者介绍到,一次上课,张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卷中万里山河的磅礴气势深深吸引了他,在选择毕业设计时候,怀着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王希孟先生的敬畏之心,陶骆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复制这一历史巨作。

陶骆源坦言,复制这幅画,既是专业所在,也是一次挑战。《千里江山图》画宽51.5cm;长1191.5cm,这在绘制、装裱等过程中都有很大的难度。在张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陶骆源计划按1:1进行了临摹复制,选用一整张12米与原图材料相同的6丝长绢来绘画,全卷未做拼接,尝试突破对原图一段一段绘画然后拼接的做法。

通往成功的初始阶段常常是最具挑战性的,“第一步‘拓画心’我就‘卡了壳’,自己托失败了,赶忙求助张老师。”陶骆源表示,“拓画心”是书画装裱工艺中的关键环节,若有一个细小的动作操作不当都会造成文物的损坏。

“拓画心,关键在于‘托’。你要确保画心与新托纸粘合得既牢固又平展。”现在,聊起实训室的场景,陶骆源脑海里还会浮现出张老师的话语、神态和动作。“张老师的示范动作如同处理最珍贵的宝物,每一次抚平,都透露着专注与敬畏。”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千里江山图》终于在新托纸上平稳地展开。

“张悦老师就像是我的伯乐,她会耐心倾听我在修复方面不懂的问题并给予准确的指导,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我的亮点,督促我在原有的基础上精益求精。”陶骆源表示,作品得以成功完成,离不开张悦老师的启发和大力帮助。在他的记忆中,张老师的实训课总是飞快的,时间总不够用,同学们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汲取能量,接着从对古籍修复知之甚少的状态,一步步地了解、研究、实践,慢慢在一般修复中能够独当一面。

在回忆的过程中,陶骆源还讲起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小插曲”:这幅千里江山图,原本是作为最后一年课程的结课作业进行评分。但由于其创作周期长,时间跨度大,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继而影响其结课得分和毕业进程。然而,张悦老师在了解了陶骆源过去几年的学习情况和创作过程后,提前给他了一个公正的评价,并没有因为作品延期而影响得分。

“她默默地为我做了很多事,让我感动不已。成人之美从来不居功,这就是我的张老师。”陶骆源说。

一位好老师的自我修养

遇见一个好的老师究竟能带给一个人什么?毕业后,陶骆源给出了回答:稳扎稳打的专业知识、直面社会的底气、独立的人格、丰沛的精神生活、无功利的学习习惯和遵从内心的勇气。而这些正是张老师所拥有的“超能力”。

“张悦老师是一个特别积极乐观的人,我在制作《千里江山图》期间,偶有几个环节做坏了,在我特别懊恼的时候她会鼓励我,告诉我不要害怕失误,书画材料是具有可逆性的,允许我在合理范围内犯错,并相信我第二次会做得更好。”在陶骆源的印象中,张悦老师从不焦灼,她身上有一种沉静的力量,笃定又平和。

作为老师,张悦并不看重结果。她会鼓励每一位同学,你们都是很棒的孩子和年轻人。她更看重培养学生的精神追求,培养人的信仰和信念。她在陶骆源的“导师寄语”中写到,“学习传统技法,务必要研习古人精益求精、踏实勤恳、步步为营的道理,方能高水准地完成这幅令人惊叹不已的手卷。纵然此作品无疑与原作存在差距,然而这份学习的勇气、对专业执着的热爱,值得本专业的每一位在校同学品鉴与学习。”

张悦不仅任教18年传授书画复制技术,还是书画修复技术的区级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将书画修复这门手艺传承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们,让文明得以赓续。

“张悦老师上的课是窗,一扇看见传承、珍视敬畏的窗。”陶骆源说,“她的教诲如同明灯,照亮了我职业道路上的每一个角落,让我学会了如何细致观察画作的每一笔每一划,如何用平稳的手法处理那些历经沧桑的损伤,以及如何保持对原作品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护。”

如今的陶骆源已经扎根长沙,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纸质文献修复工作。“我在工作时常常会回想起张老师的叮嘱,我想,这大概就是老话说的,‘师恩常伴’。”陶骆源说。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王慧云

图源受访者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