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动物与城市的距离,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遥远。
大型公民科学调查项目“我的野生邻居”启动以来,通过放置红外相机收集数据,监测杭州城市环境中的野生动物。经过7个多月的监测,项目收获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积累了一定的生物多样性数据,为我们了解野生动物的相对多度指数、对环境特征的选择偏好、日活动节律提供了重要信息。为公众科学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奠定了良好基础。
3月22日下午,在“我的野生邻居”总结交流会上,主办方发布了由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根据调查数据制作的《“我的野生邻居”项目科学调查报告》。
红外相机镜头下野生动物的隐秘生活“我的野生邻居”项目是去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启动的,旨在了解城市生态环境中野生动物的分布,以及与人类共存共生的现状。项目是由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杭州日报科学松果会、原乡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联合执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放科研团队特别合作。
去年5月13日,红外相机发回第一个监测视频中,黑夜里一只动物慢悠悠地从镜头前经过。“这是什么动物?”“好像是狗獾。”“可能是猪獾吧!”看着自己亲手安放的红外相机成功捕捉到了野生动物的隐秘生活,志愿者在群里激动了。
在随后为期7个多月的调查中,志愿者在杭州城市山林布设的18个红外相机点位共拍摄到1141张照片、1041段视频。志愿者说,我们给城市自然环境装上了这些“眼睛”,它们带我们发现了野生动物的隐秘生活。
经过物种鉴定和核对,调查共发现野生动物17种,其中野生兽类11种,包括小麂、野猪、亚洲狗獾、鼬獾、猪獾、黄鼬、华南兔、东北刺猬、赤腹松鼠等,鸟类6种,包括白鹇、勺鸡、丘鹬、虎斑地鸫、山斑鸠等。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种,分别是花面狸、短耳鸮、白鹇、红嘴相思鸟。
这次调查能够发现这么多野生动物,和杭州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人们良好的生态保护理念是分不开的。杭州市政府制定了包括《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强调了湿地和城市绿地的重要性,规定了湿地的保护、利用与恢复和城市绿地的保护措施,也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绿化的建设和管理,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打下了基础。
2024年5月,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杭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介绍了杭州市长期以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众多的保护法规和措施,让杭州成为野生动物生活的理想场所,我们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野生邻居”。
为了融入城市生活它们也在不断改变自己拍摄的照片中,有一张很有代表性。照片中,小麂和人的距离只有二十多米,它安静地望着远处经过的人,似乎习以为常,而远处经过的人并不知道,树林边有一双眼睛正在偷偷观察着他。
红外相机带来的监测数据,也让我们通过科学分析,了解野生动物们的生活习性。
调查中发现,小麂、白鹇、猪獾、鼬獾、亚洲狗獾、野猪是相对较多出现的物种,所以市民们在上山锻炼游玩的过程中,会遇到美丽的白鹇,莽撞的野猪也会闯入人们的视野;而华南兔、短耳鸮、勺鸡、丘鹬等就比较少见,如果不是借助红外相机的拍摄,人们很难在野外遇见甚至发现它们。
居住在城市的野生动物,是如何与人类相处的呢?通过这次的调查监测、对比现有采集数据后,我们也发现了它们的“小秘密”。
项目技术指导专家、浙江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郭瑞表示,野生动物的活动时间段和活动高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杭州城市里的小麂、野猪、猪獾等,白天活动少,被监测到大多都是在晚上,而这些动物在清凉峰保护区内的活动时间段恰恰相反,白天是它们的活跃期,到了晚上活动明显减少。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城市里的动物为了避开人类活动高峰,主动调整了活动时间段。这可能是它们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从而与我们共存。”
调查还发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当调查点位有流浪猫狗出现时,小麂再次出现的时间通常为1至2天以后,白鹇再次出现的时间平均为8天以后。已有的研究表明,流浪猫狗对野生动物存在一定威胁。
志愿者建议,需要对流浪猫狗进行合适的管理,防止其在野外环境中进一步扩散和繁殖,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
志愿者感想野生邻居就住在我们生活里共有200名志愿者参加了这次公民调查项目,在大半年的调查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有空就在山林里维护红外相机,寻找野生动物踪迹,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野外工作者。许多人从一无所知的“菜鸟”,变成了自然爱好者,在这次的总结分享会上,他们也分享了各自的调查感想——
志愿者含笑:当第一批影像传回来时,我对着屏幕数出了十几种小生灵:拖着蓬松尾巴的松鼠在古树上跑酷,刺猬家族半夜组团夜游,甚至连看似荒废的角落都有老鼠在认真囤积橡果。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重叠的痕迹:晨练大爷的脚印旁就有夜行貉子的爪印,人类丢弃的零食包装居然被鸟儿叼去筑了巢。
原来不需要深山老林,就在我们每天散步的石板路下、歇脚的长椅背后,藏着这么多鲜活的生命剧场。现在每次巡山检查相机,我都会蹲下来看看石缝里的苔藓——说不定哪个小家伙正躲在里面,和我玩着捉迷藏呢。
志愿者肖慧慧:最让我难忘的,是一只受伤的黄麂带给我的生命教育。第一次在红外相机里看到它时,髋部那道触目惊心的伤口让我心里揪了一下。当时急忙跑去请教:“这么大的伤口会不会致命?”指导老师安慰说野生动物自愈能力很强,建议我们再观察几天。果然,五天后重新查看影像时,虽然手机预览画面模糊,但电脑上能清晰看到伤口已经结痂。这个小家伙不仅活着,还在林间自如活动。这个发现让我真切感受到,自然界里的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坚韧。
志愿者立夏:为了逮住野猪,我们满山转悠;翻找泥地上的梅花蹄印、蹲守社区打听情报,甚至研究被野猪拱过的垃圾桶。有次在后山发现一堆新鲜粪便,激动得差点把记录本掉进溪里。深秋某个凌晨,当手机突然弹出白鹇的监测提醒时,我穿拖鞋就往山上冲。晨雾里,红外相机正安静地记录着:三只白鹇在落叶堆里踱步,五米外的山道上,遛鸟大爷的画眉笼子还在晃悠。更绝的是两个月后——某天深夜,野猪先生大摇大摆地走到镜头前,对着红外闪光灯来了张标准证件照。
现在每次巡山,我都会在晨练人群的太极音乐里侧耳倾听。那些沙沙作响的灌木丛后,也许正藏着白鹇新筑的巢。原来在我们跳广场舞的空地旁,这些邻居始终与我们共享着这座城市的晨昏。
志愿者桃蛋:刚布设三天就逮着只探头探脑的狗獾。这家伙简直把我们的相机当打卡点,每隔三五天就来溪边排便,厚实的爪印在泥地上踩出一串省略号。最魔幻的是七月盛夏,溪水干涸后狗獾突然“退房”。有天深夜红外闪光亮起,画面里只剩它远去的背影,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虽然之后再没拍到惊艳画面,但我突然理解了这个项目的意义——原来在我们骑车上班的盘山道下,在晾着茶青的竹匾旁,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生命剧场。这些偶然闯入镜头的生灵,不就是城市写给自然的温柔情书吗?
志愿者小鹿:我们团队是清一色女性,这些年轻研究员展现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她们穿越泥泞沟壑时,虽未穿着专业装备,却始终保持着科研热忱,她们带回的不仅是生态数据,更是都市青年与荒野对话的生动注脚。
项目指导专家、浙江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郭瑞说:“参与这次公民自然科学调查项目,感受到杭州志愿者对自然的热爱,他们的努力发现了许多我们此前没有看到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公民科学调查的意义远大于监测本身,它会引导更多人关注环境、关注生物多样性。”
《我的野生邻居保护手册》可以免费申领了这份手册里,你们可以看到我们家门口、野外山林里都有哪些野生动物,它们都有什么样的习性,属于什么级别的保护物种。同时,我们也特地编辑了一系列“怎么办”,比如遇到野猪怎么办,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怎么办,遇到了树上掉下来的小鸟、松鼠怎么办,小鸟撞到了我家玻璃门窗怎么办……在我们与野生动物相遇的几率越来越高的城市,遇到这些问题时能采取正确的处理办法,目的是保护人类,也保护野生动物。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手册,让人们能深入了解这些野生邻居,创造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如果你对杭州野生动物有兴趣,想更多了解生物多样性知识,可以免费领取这份《我的野生邻居保护手册》。
免费申领方式: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学松果会”,回复“手册+邮箱”,我们会将保护手册的PDF电子版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