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清明节是祭拜逝者、缅怀故人的时节,这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很多“代祭”服务,这些“代祭”服务内容不同、收费不等,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关注。
“代祭”服务,有着客观需求。现在社会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员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人在故乡以外的地方生活。对于这部分居民来说,要在清明节的时候回乡祭拜先人,难度确实很大。最近几年,网络祭拜等新兴的缅怀方式也不断出现,给无法返乡的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代祭”也就应运而生了。
不过,从最近这段时间出现的情形来看,一些“代祭”服务让人心里觉得别扭。网上出现的“代祭”服务,收费差异很大,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如果说服务价格高低还算是双方自愿协商的范畴,但是一些“代祭”内容游走在公序良俗的边缘。有的“代祭”服务提供纸扎的模拟奢侈品,出现了奢侈化、庸俗化的苗头。还有的可以代为号啕大哭、代磕头,“代祭”行为过于夸张,像是在表演。这些做法消解了怀念逝者的严肃性,让寄托哀思的情怀沾染了不少商业气息,想来也并非寻找“代祭”者的初衷。
在人口流动加快的当下,“代祭”服务确有存在的必要。对此,“正规力量”不妨来填补这一空白。据悉,在今年清明节前后,多地有关部门开展了带有公益性质的“代祭”服务。例如,清明节期间,浙江金华市龙山公墓为市民提供免费的代祭服务,市民提出申请,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代祭反馈。又如,北京民政部门推出了“代为祭扫”便民服务,无法返回的居民可以免费申请。这样的做法,既代替居民表达了哀思,也保留了一份严谨和庄重。当越来越多的人有着同样的需求,民政等相关部门可以考虑扩大类似的服务,同时也可以适当收取低廉的费用,把“代祭”服务的公益性放在第一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清明时节,很多人难以亲自赶到亲人的墓前寄托哀思。这样的一份思念,应当得到妥善对待。“代祭”是新生的需求,不容一些人把怀念故人的心意庸俗化。“代祭”服务,庄重为先,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慎终追远的人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