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孤儿”到社区守护》后续
托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引导徐晓做拍手操。记者 许卓恒 摄
杭州日报讯 法槌落下,一束光照进“法律孤儿”徐晓(化名)的世界。
近日,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作出裁决,宣告55岁重度智力残疾患者徐晓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并指定南肖埠社区居民委员会担任其监护人。
这起特殊监护权案件的审理和裁决,为破解特殊群体“老无所依”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样本。
当家庭监护缺位 司法如何破局在徐晓八旬父母相继离世后,这位智力仅如孩童的“法律孤儿”面临监护真空(详见本报3月12日8版报道)。面对亲属联署的放弃监护声明,南肖埠社区毅然扛起监护重担。“这是对当事人权益最现实的保护。”主审法官沈娜表示,指定社区为监护人是基于其长期生活轨迹和帮扶能力的综合考量。
我国《民法典》第三十二条为此案提供了法律依据:“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本案中,徐晓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已去世,无兄弟姐妹、配偶、子女,其他亲属表示无力承担监护职责;法院在综合考量亲属意见和“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原则后,指定相应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其监护人。
判决书明确要求社区须履行财产监管、生活照护等职责,特别强调“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针对公众关注的“若监护人失职如何追责”,沈娜表示,法院已与民政、街道建立常态化沟通制度,若出现监护人失职,可通过公益诉讼、法律援助等途径保障权益,必要时将启动监护人资格撤销程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类司法需求正逐年上升。以上城区人民法院为例,仅近6年处理的“宣告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数量从年均150件增至200件,目前仍有87件在审。因此从去年年底开始,为提升该类案件处理的质量和效率,该院已安排专人审理。
不过,由组织承担“兜底性监护”的案例仍属少数,仅在家庭监护完全失效时介入。
“一般没有近亲属或近亲属不具备监护能力的情况下,由社区进行监护,这样既保障被监护人利益,又避免过度干预私权。”沈娜举例说,该院上个月还判决了另外一个类似案件:被监护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目前处于发病期,被认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除了一个同样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外,该被监护人无其他亲属。该案征询上城区民政局意见后,指定相应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其监护人。
此外,这类案件往往涉及复杂的财产处置问题。比如,若被监护人去世,遗产依法如何处理?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为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余亲属不在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内。若徐晓生前未立遗嘱,则其房产和存款将成为‘无人继承的遗产’,此类遗产将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沈娜介绍道,具体操作流程为遗产管理人申请认定财产无主,由法院发布认领公告;若公告期满无人认领,法院将判决认定财产无主,收归国家所有,具体由当地民政部门代表政府进行接收。
全生命周期保障 破解照护难题法律判决推开监护之门后,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保障体系成为关键。眼下,已入住上城区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中心(杭州绿康医院)的徐晓,已开启全新生活。
徐晓的“新家”明亮而温馨,约十平方米的单人间,朝南。社区还贴心地采购了一个储物柜放在房间内,便于收纳他的衣物和生活用品。
“单人间环境好,护工一对三,能有更多精力照顾徐晓。而且这里24小时有人值班,周边还有三甲医院,万一生病了可以直接对接,非常方便。”入住前,南肖埠社区居委会主任梁旭珍特地带社工来实地考察过。
至于费用,社区早已为徐晓“精打细算”了一番。“护理费180元/天,床位费80元/天,餐费25元/天,按每月30天算,支出8550元/月。”梁旭珍说,徐家财产所剩约170万元,以及一套约50平方米的房产,根据社区类似户型的市场租金估算,每月收入约2000元。等徐晓继承遗产后将不再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困难补贴,因此每月只能领取重度残疾人补贴约1000元。目前社区在为他申请长期护理保险,根据等级评估最低能享受50元/床日的机构护理服务补贴。“全部加起来每月收入约4500元,剩下的差额则从徐家留下的存款中补足。按他目前的健康状况估算,至少能保障他未来30多年的生活。”梁旭珍表示,“如果后续医疗费用增加,不动产将为徐晓做最后的‘兜底’。我们为徐晓设立了专用账户,保证每分钱都用于他的照料。”
徐晓入住当天正好赶上院里的拍手操活动,有十多年经验的护理员张利平耐心地引导他加入其中。徐晓虽没什么表情,但会跟着节奏时不时抬抬手指,似乎心情不错。来办手续的是南肖埠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徐珈瑜。她向张利平细细交代:“他小名叫‘小弟’,喜欢吃红烧肉、蛋炒饭,水果喜欢吃香蕉、橘子……刚入住这段时间辛苦你们多费心了,如果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我。”
中心得知徐晓的情况后也很重视。“根据出院小结,他有睡眠障碍和焦虑症状,我们白天会尽量让他多走出房间活动,同时晚上泡脚;针对他患有前列腺增生,全天每隔2小时查房一次,护理员会重点关注他每天的饮水量,引导他上厕所。”中心养老区主任钟晓灿说。
这起法院的判决和社区伸出的援手不仅改写了徐晓的人生轨迹,更在社会监护网络建设层面投下探路石。当老龄化社会遭遇特殊群体照护难题,本报将持续关注“弱有所扶”的现实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