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美丽苏州建设加速进阶

2023-09-28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美丽苏州建设加速进阶

这里,是享誉全国的江南水乡:依山傍水,生态资源、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太湖、阳澄湖等大小湖泊400多个,长江、京杭大运河等河流2万多条,内陆湖泊湿地面积全省第一,物种资源丰富。

这里,是工业底盘迈上4万亿元的制造业大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绿色低碳集约转型不断加快,产业发展“含绿量”“含金量”显著提高,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6家、绿色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省级绿色工厂72家,首创的“能效之星”品牌创建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借鉴推广。

苏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殷殷嘱托, 坚持以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太湖治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等战略统揽全局,扛稳政治责任,强化“抓大事创一流业绩,抓创新破高位徘徊”活动引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今年8月底,苏州市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实现同比“双改善”,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考核以来同期最好水平,长江干流苏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太湖蓝藻发生面积、次数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初秋时节,万物竞秀。苏州大地,美景如画。

西山主峰缥缈峰下,石公半岛西侧,西山岛最大的通湖河道消夏江径直南流。步入消夏江东,但见一块块湿地内,旱伞草、美人蕉、鸢尾、再力花等植物遍植其中,不时有白鹭悠闲踱步。不经介绍,很难发现这片美丽的“大花园”下,竟是一处有着高科技“加持”的生态安全缓冲湿地。

“这里是岛上新晋的网红打卡点。”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工程师冯桐介绍,随着渔业生产的退出和工业污染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太湖面临的主要污染,山上田间的农作物施用的农药化肥,随着雨水冲刷排入湖中,成为湖水富氧化的重要因素。作为太湖生态岛建设的先期启动工程,该项目在3.3公里长的太湖入湖河道消夏江沿岸建设了15.5公顷各类功能型湿地,治理周边4平方公里范围的农村面源污染,净化后优于地表Ⅲ类水的出水又回用于农业生产,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治理好太湖,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近日,苏州市重磅发布《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和太湖综合治理系列文件,以“1+N”政策框架,全面、系统排定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任务书”和“施工图”,精心写好“四水文章”。未来,太湖沿线将逐步打造万亩生态良田、缥缈有机经济林、南湾湿地水街、湖湾湿地带等新景点,吸引更多游客驻足。

“这种鸟叫黑翅鸢,这种叫长尾山椒鸟,还有这个是被称为‘微笑天使’的江豚。张家港湾生态环境变好了,这些小动物都喜欢来这里安家。”近日,环保摄影志愿者王永祥在张家港湾长江生态文化馆内,向参加研学的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

全长12公里的“张家港湾”,以前集聚着20余家码头企业,7万平方米堆场和160多个养殖户,扬尘、污水、噪音等污染周边环境。2019年,张家港启动“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江岸画风突变——沿江9公里生产岸线全面调整为生态岸线,昔日的农舍、码头、养殖场不见了,水清岸绿的“最美江湾”跃然眼前。2021年7月,“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项目优秀案例。2022年,“张家港湾”生态再提升工程启动,涉及沿江的4个行政村、50多条入江河道,江湾美景再次迎来“提档升级”。

“最美江湾”的生态留白带来绿色流量。“张家港湾”边上的永兴村锚定“生态立村”战略,打造江南风味浓厚、长江风情突出的“江愁田园综合体”,每年吸引超10万人次的游客。

生态修复焕新颜,奏响绿色发展、生态振兴协奏曲。而今,“苏州蓝”成为常态。2022年,苏州市区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绿水青山触目可及。2022年,全市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达到86.7%和92.5%,优Ⅱ比例分别为50%和66.3%,省考断面优Ⅱ比例排名全省第一;太湖(苏州辖区)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建成湿地公园21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8个,划定湿地保护小区87个,自然湿地保护率从2010年的8%提升至70.4%。

家园更美丽。2016年至2020年,苏州市及下辖4个县级市先后创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成为令人瞩目的“苏州样板”。

新旧动能转换越来越快

走进位于吴江区桃源镇罗北开发区的吴江百顺喷织有限公司,一块硕大的电子屏吸引记者目光。这个名为百顺喷织MES系统的数字平台今年3月开始打造,目前已全面启用。“所有设备全部联网,产能、能源管控、原料进出、库存跟踪一目了然。”公司董事长金建忠拿出平板电脑现场演示起来。

吴江区喷水织造行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因门槛低、水耗高、管理粗放逐渐发展成业态散乱、污染问题突出的行业,成为吴江纺织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堵点,更与吴江区长三角绿色发展核心区的定位不符。去年以来,吴江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专班对喷水织造行业开展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促进该行业良性发展。在百顺喷织,“公安部、铁道部指定生产企业”的字样特别醒目,金建忠说,多年来,企业始终注重产线智能化改造,打造花园式工厂,2007年起,企业高端面料被公安部、铁道部考察通过,成为特定生产企业。“我们还在不断完善中,追求更清洁的更绿色的生产。”金建忠说,近年来,企业累计投入3000万元升级喷水织机、厂区雨污分流、厂区“三清”和打造智能车间工厂。

作为纺织业重镇,吴江通过对“一根蚕丝”的智能化改造、环保提升、数字化转型,串起了当地丝绸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得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统产业“绿色重生”,也折射出苏州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之变。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新旧动能转换,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全市各地不断探索与实践:

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区,全面关停环保不达标、安全没保障的低端落后化工企业后,转型成为江南智能制造产业园,目前,园区已完成产业发展规划的修编,进行整体生态评估及修复,转型升级为“江南智能装备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智能装备、新兴材料等产业。园区规划总投资超100亿元,已引进上海宝冶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研究院和设计研究中心,以及3D打印建材等新材料项目,目前园区年总产值约15亿元,产生利税超2亿元。

近日,随着最后1.5公里泥结石路沿线绿化工程全部打造完成,“昆山之链”首链工程缘甸段区域性10公里环线正式贯通。“昆山之链”是昆山创造性推出的生态建设工程,通过串起昆山南北重要节点,将全域步行、骑行、路行、游船等慢行线路进行串联,充分利用EOD政策工具包,统筹整合沿线闲置低效资产,锚定“世界级水乡湖链”目标,展现“最江南”现实图景。通过“昆山之链”构筑三道六线交通体系,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进行景观和设施改造提升,分级分类布局“昆恋”驿站,在不断挖掘和展示古镇历史文化同时,做到大力发展湖区特色经济,不断盘活闲置资源,引导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集聚越来越强

相城区黄桥街道曾经是有名的“电镀镇”,电镀企业的无序发展一度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为积极回应群众诉求,黄桥街道借助“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以及“散乱污”淘汰整治两个“三年行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对原黄桥电镀园内的“散乱污”企业开展清理。自2017年10月以来,黄桥街道累计淘汰重污染企业59家、“散乱污”企业(作坊)2994家,关停淘汰2174家,升级改造768家;累计清理工业集中片区16个,腾空土地2425亩。

家门口的“散乱污”企业(作坊)没了,生活环境变好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如今,占地90亩的电镀园转型升级为苏州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目前已入驻“独角兽”区域总部型企业、数字经济类等企业250余家。

在被拆除的北桥街道庄基村泗塘工业区,600亩已经平整一新的土地上,随着一批新兴产业的入驻,这片工业区正在一片传统产业的作坊废墟中谋划新生。专注色母粒研发的宝丽迪公司技术负责人说,通过转型提升,公司从低端废塑,到高端色母粒,再到上市,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成为“腾笼换鸟”的一次生动实践。

令人振奋的还有高铁新城富民工业区。将“散乱污”整治与征收搬迁等工作有机结合,高铁新城富民工业区把涉及日化、小化工、印刷等高能耗、高污染的11家企业彻底清除。京东全球研发中心项目将在这里落地,投资约100亿元人民币,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云计算+大数据”的新经济基础设施智慧小镇。

整治清退“散乱污”,为绿色发展留白。如今,大批新兴产业正成为苏州的“当家产业”。

聚焦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打造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8月,苏州市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会召开,谋划部署下阶段任务,持续高质量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当前,一大批智能车联网全产业链行业头部、核心、关键企业在苏州市集聚,一批重点创新型企业扎实开展技术攻关。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当前,全市上下正在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果敢担当,更深层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高标准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更高水平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更大力度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苏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苏报记者 惠玉兰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