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城市装上了智慧“大脑”
数字化手段“加持”苏州规划、建设、治理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城市时空“底座”,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就是这一“底座”。平台可以将城市的人口、经济、投资、医疗、教育、交通、感知等数据都“集结”在此并关联融合,让城市更加“智慧”。
在苏州,通过数字孪生助力古城的文化保护、社会民生和城市更新等已并不稀奇。这些都是苏州的CIM平台应用场景之一。苏州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如何运用智慧化手段探索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是个很有挑战性的重要课题。”苏州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CIM平台建设是各大城市“较量”的重点之一,苏州将CIM平台作为数字孪生城市的时空基础底座,聚焦历史文化、产业经济、生态资源的特色优势与城市建设发展的时代需求,构建起市、县(区)两级架构的“1+10”CIM平台体系,并正式上线提供服务,有效解决了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融合、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难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应用经验。
“1+10”组成苏州CIM平台
很多人对于CIM平台概念感到困惑,不清楚它“是什么、建什么、怎么建”。
对于苏州而言,就是构建了全域覆盖、分级分类的数字孪生苏州三维时空底板,包括全市域范围的电子地图、高清影像、建筑白模,中环范围内的实景三维模型,历史城区范围内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精细化三维模型,并融合了人口、法人、地名地址、BIM模型等数据资源。
针对组团式空间格局,苏州搭建了市域一体、互联互通的“1+10”CIM基础平台体系,其中“1”即苏州的CIM平台主节点,“10”代表10个县级市(区)的平台分节点,形成了市区两级纵向贯通、多部门横向联通的平台体系。
据介绍,苏州在CIM平台建设上始终强调顶层设计先行,还编制了《苏州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顶层设计》,为CIM平台的落地建设提供了总体指导。正是科学实用的平台体系架构,赋能了苏州智慧城市发展,也支撑了智慧城市的善治、兴业和惠民。
新兴技术推动“古城新生”
苏州拥有2500多年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把新兴技术与历史文化相融合,成为了苏州智慧城市的一大特色。
苏州环苏大文创生态圈更新规划项目所在的天赐庄片区,历史悠久,业态复杂,如何快速生成现状分析报告?在这样的情况下,CIM平台便可以发挥底座作用,平台关联融合人口、建筑、用地等信息,可以围绕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设计方案审查等环节赋能项目全流程管理,支撑更新片区精细化研究,提供古城更新的决策辅助。
苏州CIM平台积极探索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推动“古城新生”。利用三维模型、文史资料、图片、视频等信息,全方位展现古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风貌,让古城风貌数字再现,也为古建老宅的活态保护利用留存档案。目前,针对古城资源的活化利用,CIM平台在“苏周到”App上线了“数字古城”栏目,再现山塘街、平江路等数字街巷和拙政园、网师园等数字园林的线上三维实景,为公众深度了解古城提供新途径,进一步释放古城文化价值。
“CIM+”融入城市方方面面
当前,苏州作出施行“一山一策”的重要部署,并印发《苏州市“一山一策”工作行动方案》,公布《苏州市山体名录》,全方位加强山体资源环境管控、山体资源合理利用、山体生态修复治理。在山体保护线的研究划定过程中,100多个山体点位导入CIM平台,设置分析范围、等高线的高度和跨度等,运用CIM平台技术可以真实还原每一座山的形态和高度,计算资源荷载、模拟生态平衡,探索进一步彰显苏州山水城市的生态价值。这是“CIM+”碳中和等创新应用场景。
“在数据汇聚、共享与更新机制下,CIM数据在各项业务中不断流转,成为赋能全市各部门、各县级市(区)、各主体数字孪生应用的隐形资产,提高城市运营管理效率,节约运行成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邓东介绍。苏州市CIM平台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正加快赋能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通过CIM平台帮助产业园区选址、产业结构规划、企业智能化改造等,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利用CIM平台逼真的城市、街道、社区三维场景还可进一步展开测试和应用,助力苏州加快新兴产业兴起,例如新型测绘、无人驾驶、智能社区服务等。
“数字力量”也在催化社会精细化治理模式的创新。城市运行监测方面,CIM平台可深度复原道路及周边的建筑、水系、城市部件等要素,结合车辆与人流模拟,同时将原本不可见的地下管线、地下场站、地下停车场等变得直观立体,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为城市生命线建设与安全运行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基层治理方面,CIM平台将各部门共享的人口、法人、地名地址等非空间数据精准落位到同一个数据底板,建立“地楼人房”关联关系,实现分层落户的精细化管理。公共服务方面,CIM平台进一步融合公共服务设施信息,为街坊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设施布点提供支持。
“数字孪生”打开无限未来
“未来,CIM的应用还有更大想象空间。”邓东表示,在苏州,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持续推动古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在CIM平台记录下历史文化遗产与传统生活模式,让古城真正做到“外面看上去历史2500年、里面走进去体验2035年”,同时进一步融合人口、土地、产业、交通、文化、消防、旅游等多维数据,建立多模型、多流程、多专业协同的决策模式,打造多主体参与的古城保护空间协商治理模式。还可以CIM为基础探索元宇宙与苏州特色文化元素的创新融合,以数字身份探索古城印迹,体验苏式生活,进行线上社交、消费、游览等活动,形成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同时可以发行苏州园林、非遗等具有苏州文旅特色的数字藏品,加强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杨滔副教授告诉记者,CIM是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富矿”,除了可以运用于极具苏州城市特点的古城文化中,还可以聚焦“双碳”目标,以苏州“四角山水”为框架,持续完善全域数字孪生时空底座,探索形成自然资源全要素一体化的变化信息监测与提取技术体系。此外,CIM作为城市智慧化建设运营交易的“数字领土”,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辅助解决交通拥堵、停车难、社区服务缺口、老旧小区改造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治理难点,以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价值共享。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所在。围绕这一目标,苏州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在数字孪生技术的驱动下,苏州正以CIM平台助推智慧城市建设,表现在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实践等方面都可圈可点。“未来CIM平台发展的前景广阔,还需进一步在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下功夫。”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更加智慧、更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让土地、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在城市中的流动与应用更具广度,让人民群众在智慧城市中享受到的服务更有温度。
2025-01-11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