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的人文观察

2023-07-07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去苏州?”“对,一起去苏州!”

每年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期间,苏州总会迎接来自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文艺爱好者。这样的对话并不鲜见。7月5日,第五届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圆满闭幕。

一个多月来,名家名剧的唱演声、大咖聚首的论辩声、广场舞蹈的音乐声、龙舟竞渡的号子声、满堂观众的喝彩声如坠玉垂珠,不绝于耳。对于中外观众来说,不啻于经历了一折既古典又现代的“寻梦”。

“雅韵江南”“文论江南”“丝韵江南”“多彩江南”“乐游江南”五大板块好戏连台,文旅融合赋能经济与城市发展。无论是热衷戏剧的人、喜欢艺术的人,或是随性而至的游客、关注盛会的市民,都能在其中发现另一种生活——这里充满咿呀婉转的腔调、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如同天堂般的美好。

寻时代之梦

“江南韵”万千气象

以文化赋能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经济活化文化,塑造文化时代生命力。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相得益彰,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磅礴力量。

这是人文经济学的“辩证法”,也是苏州推进“江南文化”品牌建设的“路由器”。

苏州连续5年大手笔举办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正是旨在以擦亮“江南文化”品牌为突破口,全方位激活这座城市文化产业的创造力,激活产业链,让上下游更多优秀的企业参与进来,打造苏州经济与文化比翼齐飞、相互砥砺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5月30日,作为第五届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的重头戏之一,2023中国(苏州)演出交易会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开幕。近千家剧场剧院、演出团体、经纪机构、新型演艺空间、戏剧制作出品机构、舞台舞美及其他演出产业链各环节相关企业的代表相聚金鸡湖畔,互通资源信息,对接项目交易,交流运营经验,研讨市场发展,把更多好戏带到观众面前。

“演交会的举办,给了苏州一次全面展示自己新空间、新消费的机会。”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张亮认为,这种“新”,“新”在全面整合资源的能力,“新”在持续包容开放学习的态度,也“新”在不断满足苏州人和来往游客对演出的需求上。

一年一台阶,五年迈大步。循“新”出发,向“新”而行。站在第五届盛会的新台阶上,不难发现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正以创新之力赋能文化新业态、新玩法、新模式。

——演艺产业链加速整合,剧场生态焕然一新。古典园林里演绎沉浸式昆曲,商业中心里上演实景喜剧,苏州的剧场不断打破空间限制,从传统的剧院里走出来,为观众解锁更多观剧新体验。而在金鸡湖边,被剧迷昵称为“大珍珠”的苏艺演艺文化集聚区,在原有4个剧场的基础上新增了8个演艺新空间,吸引了多个知名演艺厂牌入驻,一时间精彩纷呈。

——优秀剧目升级提档,观赏体验焕然一新。从风靡全国的青春版《牡丹亭》,到风雅绝世的实景版昆剧《游园惊梦》,再到唯美高雅的芭蕾舞剧《壮丽的云》,苏州不断“上新”的精品剧目,激动了满城的爱戏人。这些艺术精品,不仅展现着江南文化的艺术魅力,更成为苏州塑造“江南文化”品牌的艺术代言。而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更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出了“苏州有戏”线上线下直播间、VR画展、“云”展播展演等,人们不仅走出家门就能赏戏、观展、游玩,足不出户也同样能够体验江南文化的美妙绝伦。

——年轻态向心力加速,游览模式焕然一新。本届盛会期间,苏州发布了“最苏州”文旅榜单、苏州城区10大吃货夜市推荐榜单等文旅消费指南类榜单,精心呈现了一大批人文主题游和生态景观游产品,囊括水城文化、园林文化、运河文化、湖岛休闲、江鲜寻味、都市桃源等10小类20条线路,串联起遍布苏州各地的优质文旅资源。苏州的美及其背后的江南文化,被凝练于一台台好戏与一个个独特的文旅IP之中,“来苏州看戏,来苏州游江南”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与热情参与,进一步点燃了天堂文旅消费活力。

“礼让何济济,流化自滂沱。”苏州围绕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向外延伸至文化标识打造、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文旅融合探索,如同环环相扣的文化密码。而在解码的过程中,江南文化发展的时代脉络愈加清晰。

寻文化之梦

“江南味”活色生香

一曲出云霄,一梦入江南。

6月24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首台武戏大戏《林冲》在中国昆曲剧院惊艳亮相,以充满儿女情和英雄气的精彩演出,赢得满堂喝彩,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昆剧武生的魅力。南京市民陈明龙携妻女专程来苏“追剧”。看完演出后,一家三口意犹未尽,又到观前街、平江路继续听评弹、赏昆曲。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中,像陈明龙一样的游客,触摸到的是山温水软的宜居江南,融入的是精致典雅的苏式生活,领略到的是儒雅含蓄的吴地文化。

作为江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苏州是中国文人心目中最具诗意和最向往的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忆是江南”无不诠释了苏州与江南文化的紧密联系。这正是苏州举办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的自信之所在。

今年,第五届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甫一亮相,就好戏连台——

江南魅力、戏剧张力令人沉醉。苏州本土以及国内外多个艺术门类的名团名剧、大师大作齐聚苏城,话剧《惊梦》《苏东坡》、芭蕾舞剧《红楼梦》《天鹅湖》、滑稽戏《顾家姆妈》、杂技剧《呼叫4921》、舞剧《青衣》《嫦娥》、苏剧《国鼎魂》、音乐剧《哈姆雷特》等多台优秀剧目精彩上演。人生的境遇、无界的艺术,在这里交融碰撞,不断推动“江南文化”品牌深入人心。

惠民力度、演出频度令人振奋。本届盛会发放了万张惠民票,推出了包括名团名剧名家精品剧目展演、“江南小剧场”夏季演出季、“苏州有戏”舞台精品剧目展演、第六届江南青年戏剧节等在内的77个剧目、513场演出,吸引了近10万人次走进剧场观看。“苏式”文艺范儿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里的新期待。

展览深度、大赛亮度令人回味。志说江南·江南旧志舆图展、苏州国画院作品展、东吴丝织厂百年档案文献展、长三角地区青年民间工艺精品展暨第四届苏州市民间工艺新人新作展、2023“锦绣江南”中国(苏州)丝绸服装服饰设计大赛、2023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广场舞大赛等10场高水准展览、高质量活动集中呈现,为500多万人次带来了美的享受。

百戏相容,千万人同梦。“不一样的苏州”真实演绎了一场江南古城与时代接轨、和时尚同步的“文艺复兴”。这也引来了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体的持续关注。超过4.1亿人次观众在线观看相关直播及参与网络评选活动,3.7亿人次观众参与微博相关话题讨论。江南文化成为了热搜话题,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点赞:“心系江南”“一座大雅之城”。

寻文明之梦

“江南魂”缱绻流芳

翻开江南文化绵延千年的历史长卷,山水物产之外,更有蕴含其间、影响深远的种种思想意蕴:这里有“一颗稻种”的朴素;有“烟波画船”的温柔;也有“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远见智慧……

6000多年前,江南的先民第一次驯化了野生稻种,为苏州留下了带有完整灌溉系统的草鞋山遗址。这里成为人类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苏州人感知春夏秋冬,生长收藏,体会到了独立而不改的自然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苏州人称其为风雅。这种风雅,慢慢在这块土地深处发酵升华,于是江南变成了文化与艺术的“天堂”。正如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所说,苏州是江南文化的一个代表性城市,好多层面的意义是别的地区所不可替代的。

江南文化源于千年文脉之浸润,亦得之于当今精心培育。2021年,苏州创新开启“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文脉传承、文艺创作、文化服务、文创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拓宽视野、深化内涵,让苏州居于“江南文化”品牌核心地位。而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向世界打开了一扇“江南之窗”,既呈现出苏式生活的精致典雅,也彰显着苏州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

盛世妙音,源远流长。多年来,苏州以学术活动为契机,深化苏州地域文明研究,以江南文脉为接力,探源千百年来不曾磨灭的风雅。本届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上,举办了第四届“苏州最江南”学术论坛、2023年江南电影大会、“江南采薇”——第三届“江南小剧场”圆桌会议等8场高规格论坛研讨活动,共邀请近400位艺术名家、文化学者来苏论道江南文化。

而从文明的源头飒沓而来,苏州也能换上一身潮服,自信而张扬地舞动当代江南。“幸福江南舞起来”——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广场舞大赛、“张闻明”之歌——张家港市群众合唱大赛、常熟虞山文化暨沙家浜旅游节、第六届“巴城杯”长三角民歌邀请赛、吴江江南丝绸文化旅游节、“大运河姑苏民俗文化旅游节·吴地端午”活动、“运起江南”主题系列活动、2023运河文化节等“地气”十足的活动在苏州各地渐次进行,展现出一幅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小到一根吴地丝线、一部宋版古书,大到一座文明遗址保护、一次城市文化建设,江南文化跨越千年而不失本色,以一种文化的日常方式,衔接起古与今的浩瀚时空。

第五届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已经落幕,但“江南文化”的精彩仍在持续。在江南文化与世界潮流交汇碰撞的浪潮里,苏州将继续鼓足弘扬优秀文化的决心与坚定的文化自信,探索江南文化多元交融,在世界舞台上讲述动人的苏州故事,让世界品读雅致气韵的江南文化,让所有热爱江南的人尽情享受在不停歇的文化盛宴之中。

(苏报融媒记者 广豪 姜锋/文 倪黎祥 杨海石 姜锋/摄)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