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6月24日晚,央视新闻《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端午特别节目,聚焦苏州端午习俗和文化。
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苏州形成了独具吴地特色的端午习俗。2009年更是作为四大传承地之一,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苏州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之一,苏州人过端午节很讲究,也很特别。
“敬天、敬地、敬众......”每逢端午时节,在苏州伍相祠,来自五湖四海的伍氏宗亲都会汇聚一堂,仿照旧时的祭祀场景:立杆、挂幡旗、献花、敬酒,用最隆重的方式来纪念先人,伍子胥。“集体参拜,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祭祀大典礼成……”
82岁的伍世才来自福建三明市,他是带着全家人专程赶到苏州来参加伍氏宗亲祭祀活动。在他们看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老祖宗伍子胥,是每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这么传承下来,非常有意义。”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作为世遗名录的“中国端午节”,由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组成,这其中就包括了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研究馆员王燕是当年中国端午节申遗项目的参与人之一,她介绍,苏州端午习俗能入选国家级非遗,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无可替代。“全国大部分地区是祭祀屈原,苏州市纪念苏州古城的缔造者伍子胥。”
苏州的端午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苏州先民的龙图腾崇拜祭祀活动,亦与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紧密相联。伍子胥原为楚国人,后因父亲被奸臣所害而投奔吴国,助吴灭楚。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成阖闾大城;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主持开挖胥江......伍子胥在吴国励精图治,辅佐吴王阖闾成就了霸业。
然而,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还令人将他的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闻讯后的苏州人哀怜伍子胥的不幸,纷纷进行悼念,习俗便流传至今。
而对于伍子胥后人而言,五月五日端午节便成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祭祀供奉之礼代代相传。伍子胥的第78代后人伍忠元说,苏州的伍氏宗亲祭祀活动从2002年到现在,已经举办了21年了。“通过这样的仪式,要把伍子胥的精神传承下去。”
而后随着历史脚步的不断前行,苏州形成了一整套与本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特征相对应的端午习俗。
在端午这天,苏州人的家中总是这样一派热闹的景象:全家老小齐聚一堂,男人们挂菖蒲、贴钟馗,寓意祛除湿邪,守护家宅平安。女眷们则围坐一桌,为家中的孩子赶制虎头鞋和“五毒衣”。
在古代传说中,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被认为是不祥之物,百病的肇始,因而被称作“五毒”。农历五月,苏州人称之为“毒月”,天气炎热疾病多发,智慧的古人创造出一系列习俗,驱邪避害,这便是独特的五毒文化。
除了制作“五毒衣”,这一天,人们还要挂香袋、佩戴长命缕,准备一席“五黄宴”。 老苏州早早地张罗“五黄”,包括黄鱼、黄鳝、黄瓜、黄泥咸鸭蛋和雄黄酒。大家秉承古老的传统习俗,祈求幸福安康。
当然,除了讲究穿的和吃的,苏州人在端午这一天,还有着一样驱邪避灾的“法宝”,那就是舞龙灯。
和北方春节前后舞龙习俗不同,苏州的舞龙灯活动常见于端午前后。有文史学家认为,这与古代吴越地方多水有关。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研究馆员王燕介绍,根据史书上记载,在泰伯奔吴前,吴地这一带是蛮荒之地。“当时叫断发、纹身,吴地的很多人就以龙为图腾,想象自己拥有龙的力量,最后就转化成龙舞,舞龙的这样的习俗就逐渐形成了。”苏州市水网地带,每年到了端午有好多蚊虫,老苏州称为“五毒”之一。端午舞龙,有避邪、驱邪的作用。
58岁的蒋达夫是百花洲龙灯队的队长,也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灯代表性传承人。从他的高祖起,做龙灯、舞龙灯的手艺已经传承四代,绵延百年。
蒋达夫是从20岁左右开始和父辈系统学习舞龙灯。他说,舞龙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华名族的图腾,是精神象征。
一条龙灯的长度在28米左右,龙身是用竹片扎成的珐圈,一般分为7节,9节和13节,更长的甚至能达到百米。尽管龙灯制作的过程中,很多环节都可以通过机械工具来完成,但蒋达夫却始终坚持手工操作,几把工具刀就是全部家当。
从劈竹子开始,扎珐圈、穿龙衣……一条龙灯的亮相,往往要经历近一个月的时间。一个人在工作室埋头苦做就成了蒋达夫的常态,他却从未感觉孤独。也正因为常年累月地手工劳作,蒋达夫的双手伤痕累累。
如今,说起舞龙灯,蒋达夫头头是道。然而事实上,在20多年前,这项非遗技艺曾乏人问津,没人学、没人舞,更没人看。”我把这项非遗项目的接力棒接过来,我就有义务和责任把它继续传下去。”
蒋达夫一边琢磨着精进技术,一边把非遗送进了校园。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开舞龙灯兴趣班,他组建了大大小小近50支舞龙队,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来,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
2025-01-11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