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情归大海 依依送别79位逝者
苏州第七次举办海葬共祭活动本报记者 林琳
昨天,结束了几日连绵阴雨,终于迎来了春日暖阳。由苏州市民政局主办、苏州市民政综合服务中心承办的 “情归大海 思念永存”苏州市第7次骨灰海葬共祭活动在上海举行,这也是近5年来,苏州首次举办海葬共祭活动。来自苏州各(县)市区的190位家属怀着崇敬又不舍的心情,送别79位逝者。到场的市民中,不仅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还有稚嫩懵懂的孩子。
昨天上午11点,伴随着现场小提琴演奏的悠扬乐声,在礼仪人员的引导下,家属手持菊花,有序护送骨灰从上海吴淞客运码头登船入场。耳边萦绕着礼仪人员情真意切的旁白。跟随家属的脚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了海葬轮船,前往指定海域参加共祭活动。
一上船,胡克的心情就激动起来,当天他和妻子一起来送别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胡克的父亲曾在上海当兵,当兵5年中很长一段时间在海上工作,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如今我们随了父亲的心愿,将父亲的骨灰撒向大海,让他回到年轻时工作的地方。”胡克说,父亲生前就坚定地选择了海葬,与大海的不解之缘让他把这里作为最后的归宿。“我们都觉得对逝者的悼念不应拘泥于形式,虽然不立碑、不留坟头,但我们的思念永远在。”胡克说。
随着一声声汽笛长鸣,海葬轮船从上海吴淞客运码头缓缓离岸,开往生态环境部指定海域。中午12点多,在航行途中,庄严肃穆的海葬共祭仪式正式开始,活动组织单位向本次骨灰归大海的逝者敬献花篮,全体人员起立肃默、向逝者行鞠躬礼,并手持烛灯为逝者祈福。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航行,海葬轮船到达了指定海域,暂停航行。
“嘟——嘟——嘟——”三声汽笛声响起,在礼仪人员的引导下,家属手捧逝者骨灰,在低回的乐声中,将逝者骨灰和鲜花花瓣一同撒向大海,家属目送亲人与大海融为一体,向逝者作了最后的告别。
今年78岁的王雪英眼含热泪,将老伴的骨灰撒向大海。“我的老伴生前喜欢游泳,年轻时还见义勇为救过几个人,他对大海有独特的情结,如今将骨灰撒向大海,让他永远与海在一起,也是实现了他的心愿。”王雪英说,海葬这种形式不仅绿色环保,而且能体现回归自然的理念,意义深远。
当天孙虞梅和两个妹妹,一同送别父亲。“我的父亲一生为人正直,他常教导我们,‘活着不争一片瓦,死了不争一寸土’,他是我一生最敬佩的人。”孙虞梅说,“父亲的心胸就像大海一样宽阔,包容爱护着我们,教会我做人处事的道理。”
海葬活动结束后,市民政局还向家属颁发了海葬纪念证书。家属纷纷表示,没想到海葬仪式办得这么隆重,真正做到了让逝者有尊严、让家属得慰藉。基于对参加海葬的逝者亲属的人身安全考虑,市民政局特意安排了医务人员陪同,提供全程医疗保障。
海葬是一种造福子孙的功德善行。随着殡葬改革深入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更新,海葬作为一种文明、节俭、环保的绿色殡葬方式,逐渐被广大群众所认可和接受。苏州市自2012年首次举办骨灰海葬活动以来,参加活动的逝者骨灰数量呈上升趋势,先后有273名逝者的骨灰融入大海。海葬公益活动免除家属所有海葬费用的同时,每例逝者骨灰发放2000元的绿色殡葬补贴。
为方便亲人对海葬逝者的祭扫,每次活动结束后都会在吴中区凤凰公墓“苏州市级绿色殡葬示范基地”海葬纪念碑上镌刻逝者的姓名,亲属可以随时去祭扫。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1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