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3项!苏州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全省第一

2023-01-30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看苏州专稿 文/丁瑜天】

  湖羊、枇杷和中蜂形成小生态循环平衡;桑树与蚕、鱼以及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联合组成多个生物循环……

  近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市吴江区环长漾桑基鱼塘农业系统、苏州吴中区环太湖流域林畜复合系统、苏州常熟鸭血糯稻作文化系统成功入选。截至目前,苏州市拥有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5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拥有遗产总数位列全省第一!

  苏州吴中区环太湖流域林畜复合系统

  形成小生态循环平衡

  每年的冬季,是东山养蜂人金如兴最忙碌的时候。“这时候东山的枇杷树都开花了,我们就要把蜂投入果园,然后进行管理。”金如兴告诉记者,他养的品种是中蜂,适合在冬季活动授粉采蜜,存养量约3000群。

  而想种出鲜嫩多汁的白玉枇杷,除了中蜂授粉外,还需要优质的肥料,在太湖流域生长的湖羊则恰好能为茶树、果树提供有机肥。“我们每月大概有1000只羊的存栏量,每年能提供120多吨的有机肥,供周边的果农、茶农使用。”苏州东山湖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负责人王叶青介绍。

  丰富的饲草和农副产品为养羊提供了饲料,农户圈羊舍饲积肥,为茶果树提供有机肥料,饲养中蜂为冬季开花的枇杷授粉。

  当地农民充分利用环太湖地区环境条件,逐步将湖羊、枇杷和中蜂三个地产物种生产形成建立了一种小生态循环平衡,创造并传承的独特农业生产方式。这套“中蜂采蜜、枇杷盛果,羊粪肥树、枇杷果甜”的典型农耕生态循环系统,也是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传承。

  吴江区环长漾桑基鱼塘农业系统

  形成闭合生态链环

  《沈氏农书》(公元1640年前后)记载:“池畜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壅桑,鱼岁终可以易米。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有关专家推测,太湖南岸桑基鱼塘的形成或引入应不晚于唐朝中后期。

  吴江桑基鱼塘历史悠久,传承了传统农耕文化。把水网洼地挖深成为池塘,挖出的泥土在水塘的四周堆成塘基,在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再用蚕沙喂鱼,含有鱼粪的塘泥作肥料返还塘基,就形成一个闭合的生态链环。

  “我们目前有500亩桑基鱼塘基地,不仅可以传承与复兴塘浦圩田、桑基鱼塘等蚕桑文化,还能做到智能化、集约化科技养蚕,为丝绸提供高品质原料,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苏州山水丝绸董事长曾炳海就是土生土长的开弦弓村人,他正在规划围绕塘浦圩田和桑基鱼塘,打造一个以丝绸蚕桑为主题的农文旅融合项目,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发扬江村丝绸文化。

  2021年,吴江蚕桑文化系统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传承吴江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江以此为契机,坚持保护优先、协调发展,持续打造连片式盆景。出台《环长漾桑基鱼塘规划设计》,打造太湖桑基鱼塘展示带、太浦河桑基鱼塘展示带、长漾桑基鱼塘展示带,打造溇港型、田园型、湿地型、聚落型、湖荡型等五种类型桑基鱼塘,辐射带动周边的震泽镇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七都镇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平望镇华佳·长漾里现代化蚕桑综合示范基地、万顷太湖蟹(双湾村)养殖基地等地。

  苏州常熟鸭血糯稻作文化系统

  育种、产业两手抓

  本次一同入选的,还有苏州常熟鸭血糯稻作文化系统。晚唐诗人、农学家陆龟蒙的“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就是形容著名的常熟地方老品种鸭血糯。

  鸭血糯香软粘糯,气香而味腴,是不少苏州人的心头好。鸭血糯简称血糯、又叫补血糯、红莲糯,清代被列入贡品,故又称“御米”。是一种名贵的粳性籼米类糯稻品种,经常熟农科所长期改良保存。

  常熟以优质高产水稻育种为重点,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培育高产品种的同时注重优质食味稻米的育种工作,培育出江苏省级审定的鸭血糯品种“矮杆鸭血糯”,适宜在本区域推广利用。

  常熟加大鸭血糯产业保护和开发力度,全力开展常熟鸭血糯品牌建设,深耕鸭血糯的品种培优、标准化生产、多样化加工、新模式销售等方面,打造从鸭血糯育种、栽培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融合;利用鸭血糯“1+N”的产业融合模式,推进鸭血糯产业与科普展示、生态观光、亲子体验、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鸭血糯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描绘江南福地新时代乡村文化和产业兴旺的新画卷。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张强表示,当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工作的通知》,市农业农村局将充分发挥苏州丰富的农业文化历史底蕴优势,认真梳理、精心组织、加强宣传,全力冲刺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