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从何处来丨太湖流域文明探源①:源起三山岛

2022-11-29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看苏州专稿】

  中华文明探源

  苏从何处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强大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11月28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地域文明探源系列短视频《苏从何处来》,播出:太湖流域文明探源①:源起三山岛。

  《苏从何处来》系列短视频通过挖掘苏州太湖流域文明、史前文化、吴文化、古城研究等重要文明探源课题,破解历史之谜、回答重大问题,展示丰硕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揭示苏州文化的深刻内涵,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苏州贡献。

  苏州位于太湖流域的东北部,地域内史前遗址星罗棋布,基本形成了“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良渚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文化序列。

  三山岛遗址是苏州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遗址,它的发掘把这一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三四千年,表明距今一万多年前已有人类在太湖流域生活。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AI记者苏小新将通过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带你一起回顾苏州重要的考古经过,探索苏州文明的源头、形成和发展,揭示苏州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最后鬣狗”  浮出水面

  在苏州市吴文化博物馆的“考古探吴中”陈列展区,保留着大量一万多年前三山岛哺乳动物化石。这个展区主要以考古学为脉络,全面解读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吴文化的源起、发展和特征。

  展区有一块化石,质地洁白、坚硬,到现在还很锋利。这块化石名为“最后鬣狗”。那么,它为什么叫“最后鬣狗”?和苏州文明的源头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鬣狗”化石】

  “最后鬣狗”化石长约10厘米,高约8厘米。“它比一般的动物骨骼要重很多,因为它里面含氟量增加了,颜色比较白。它变成化石以后就更加坚硬,牙齿特别锋利。”原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志新介绍说。

  1973年开始,张志新就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985年11月29日,他参与了由南京博物院、上海大学、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管会等共同组成的联合发掘小组,对三山岛文化遗址进行挖掘的工作。

  三山岛,位于苏州城西南五十多公里的太湖中,因一岛三峰相连而得名。全岛四面环水,岛屿面积不过2平方公里,但其上有板壁峰之俊秀,生肖石之玲珑,名胜众多,景观秀丽,因此三山岛素有“世外桃源”、“人间蓬莱”之称誉。

  时隔37年,张志新再次来到三山岛,回忆当年他们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的经过。“当时发现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是在小姑山一带,在山间的石缝中发现的。”张志新说。

  三山岛盛产太湖石,自唐宋以来就有开采太湖石的传统,从而形成了多个采矿点。在采矿过程中,工人经常发现,山间裂缝中有大量骨头出现。

  “因为开采青石烧石灰和水泥,刚开采的时候,在上面山的裂缝里面发现化石。一车一车往太湖里面倒,人家说是死人骨头。”三山岛当地居民潘祖俭说。

【资料图】

  1984年4月,苏州市园林局工程师黄玮到三山岛调查风景资源,发现了这一情况。这些骨头位于山石裂隙中的赤红泥沙中,黄玮判断这是兽骨化石,在江南地区比较少见。

【资料图】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张祖方与张志新等人就前往三山岛进行考察。”当时三山岛有一个义务文物保护小组,成员韦鹤鸣带着我们山前山后跑。因为这个土是红色的,化石是白色的,一眼就能看到。“张志新说。

【资料图】

  在众多的兽骨化石中,一块相对完整、带有牙齿的化石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经过动物专家判断,这块石化就是鬣狗牙齿骨骼的一部分。

  “最后鬣狗,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它可以跟狮子、老虎打架,现在在非洲还有。“张志新说,之所以称它为”最后鬣狗“,是因为在一万多年前它在中国消失了,如今却在三山岛上被发现了。

【“最后鬣狗”化石复原效果图】

  ”这种狗是在第四纪晚期,也就是在旧石器晚期左右,因为环境变化或某种原因走向灭绝了。“苏州市吴文化博物馆馆员宁振南表示,“最后鬣狗”的存在,其环境时间指示性非常强,直接指向了距今一两万年这个时间点。

【鬣狗 资料图】

  三山岛新发现  引发大胆猜测

  专家组一行人继续勘查,在三山岛附件的龙头山山间的裂隙中,又发现了多种化石。1985年秋天,经过上级批准。南京博物院、上海大学等联合在三山岛进行挖掘。

  在现场陆续发现灵长目、食肉目等6目20种动物化石标本。最让人意外的是,还发掘出大量食肉动物化石。“这些化石沉甸甸的,一般在其他地区现在很少发现了,所以它们是蛮重要的。”张志新说。

【哺乳动物化石】

【鹿化石】

  如何通过动物骨骼化石判断年代,考古领域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叫做氟化物定年法。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骨头埋在地下,地下水中的氟进入其中,会使无机磷化合物变成分氟磷灰石,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故骨化石中含氟量越高,表示埋入地下的时间越长。专家通过对三山岛动物骨骼化石氟化物测量,以及地层关系等因素判断,这些动物大概生活在距今至少12000年前。

  如今的三山岛,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生存过大型食肉动物,让专家有了更大胆的猜测。

  “有这样一大批动物的话,我们现在来推断,这个食物链是肯定不成立的,就是它没法支撑这么多动物在上面。有20多种动物在上面,这是不可能的。”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表示,当年的研究者分析,12000年前三山岛应该已经成陆地了,不是现在岛的状态,而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

  “从这个大动物群来判断,它们当时生活的时候,太湖地区还是陆地。因为这个小岛只有1.6平方公里,根本没有办法维持这样一个大型动物群的。”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淳说。

【资料图】

  专家推测,当时的太湖以及整个苏州地区,气候、地理、古生物等环境,跟现在有巨大差别。一万多年前的太湖地区可能已经退海成陆,水域面积较小,多样的动物群生活在疏林草原中。

  “有一些动物群特征很明显,有部分是有北方动物群的一些特征。通过这些动物的研究,对我们研究当时环境也很有关系,因为通过这些动物,它主要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它生活在什么环境内,我们就可以倒推当时三山岛是什么环境,我们认为不是很密的这种森林环境。”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明利说。

【资料图】

  “从地质学和生态环境的重建可以知道,在太湖形成之前,这里是一片森林草原的环境。”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淳表示,一万多年前的气温要比现在偏凉一点,森林中有老虎、野猪、鬣狗、棕熊、黑熊、猞猁、豪猪,还有猕猴出没,也为太湖地区地质历史演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