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无锡连续四年“第一等次”

2024-04-16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本报记者 朱雪霞

近日,2023年度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公布,我市获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这是连续第四年获此殊荣。“我市锚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重大任务,持续补短固优,在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上又迈出坚实步伐。”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规划引领,筑牢粮食安全基础

在锡山区东港镇港南村数字农业物联网监控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大屏幕上就显示高标准农田的温度、湿度、土壤含水率、病虫害防治等情况。“近年来,根据‘农地合一’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港南村和严家桥村已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5400余亩,包括平整土地2485亩、新建田间道路16.13公里,再加上大规模数据处理与远程控制等物联网设备‘助力’,耕种条件明显改善。”锡山区农业农村局耕地质量服务站负责人赵龙说。去年示范区亩均产量达1036公斤,较2021年提升30公斤。

推动粮食生产从“有”到“优”,是我市近年来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新举措。入选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后,我市加大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田、土、水、路、电、技、管”要求加强系统化、连片化建设。一批“望天收”粮田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吨粮田”,去年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12万亩,为近五年最多。粮食生产量质齐提:去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2.8万亩,总产、单产分别达56.4万吨、459.4公斤/亩,同比实现“三增”。

蔬菜、生猪等农产品生产端也不断优化设施,增强保供能力。去年我市健全市级“菜篮子”食品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建设市属“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6274亩,年末生猪存栏11.33万头,为满足百姓“舌尖上的期待”打好基础。

科技兴农,乡村产业活力迸发

乡村产业兴旺,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

在锡山区设施化苗种繁育及三产融合示范基地,新建成的鳜鱼等淡水鱼虾种苗繁育车间成为水产业“热地”。车间里,物联网水质监测系统、智能增氧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工业化设施有序运行,鱼苗“住”在恒温水箱,喝的是适合其体质、由物联网设施监测并净化的水,吃的是用生物技术监控的藻类等微生物。工业化养殖使鳜鱼等种苗个头大、抗病性好,售价高出市场价约50%且供不应求。“250亩基地全部建成并投产后,鱼、虾养殖产量可达传统模式的10倍以上。”基地负责人沈夏说。至去年,我市苗种生产设施面积增至近2万平方米,商品鱼设施面积增至近25万平方米。

农技人员在用电脑操作无人植保机给麦苗打农药、施水溶性肥,小麦播种、收割环节由无人农机“包办”——这是太湖水稻示范园无人化农场的日常操作。附近的试验粮田里,一块块牌子上标着扬麦33号、盐麦1号等试验品种名称。“园区每年都要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求选育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形成在地性种植技术后推广,并在全市率先建设无人农场,为全市农业生产起到科技引领和示范作用。”园区生产技术负责人蒋珑说。去年,全市打造省级智慧园区、省级数字化农场和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共13个,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76.3%,走在全省前列。

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龙头,加快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是我市做优做强乡村产业的“良方”。去年我市主要涉农板块实现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全覆盖,“太湖三白”“河荡三青”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无锡)粳稻产业技术中心等科创平台落地建设,农业科技“锡引力”进一步增强。随着全国首个“部—省—市—县”四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互联互通试点在我市落地,我市初步形成涉农数据聚集“高地”,有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智能化、网络化跃升。

强村富民,擦亮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农村像城市一样干净、敞亮,如今已成为现实。”惠山区玉祁街道玉东村的网格员李昊说。近年来,村委重拳出击整治“脏乱差”,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拆除彩钢棚违建1400余平方米,砖瓦房违建175间,并实施雨污分流、架设路灯、建设口袋公园等,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村委班子建立有效的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像他一样的网格员经常骑着统一配备的电动巡逻车巡查,遇到垃圾分类点有外溢、花坛过大影响车辆通行等情况立刻向村委汇报、迅速处置。村委还建立“爱心银行”,村民可将垃圾分类等7类行为换成爱心储值并兑换鸡蛋等物品,解决了传统模式下依赖保洁力量但仍有死角的问题。

创新机制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让诸多乡村在变美之路上越走越坚定。去年,“三清三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并对村庄细细“问诊”、分类整治,全国首部和美乡村建设专项地方性法规《无锡市和美乡村建设条例》发布,均有力推动我市乡村由表及里全面提升。全市农村展现新气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全覆盖、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合格率保持95%以上。

乡村变美,离不开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玉东村是上一轮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面临发展经济却没有土地资源的困境,通过老旧厂房改造等方式不断增加村级收入。去年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增至430万元,较2021年增加了130多万元。和玉东村一样,去年我市大批乡村在强村富民之路上勠力前行,村均经营性年收入达79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二,达44617元,擦亮了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