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举办系列活动纪念杨荫浏诞辰120周年

2019-10-26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晚报记者 张月)今年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杨荫浏诞辰120周年。昨天,“‘高山仰止’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之“杨荫浏的音乐学成就及其现实意义”研讨座谈会在市民中心召开。音乐研究学者、杨荫浏先生的研究助手、家属以及无锡市专家学者约60人聚集一堂,共同追慕留芳声巷走出来的一代民乐宗师。

杨荫浏(1899-1984)学贯中西,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挖掘研究、中国民间音乐抢救保存、中国乐器乐律研究以及中国语言音乐学的开创等多方面作出的划时代贡献,至今无人可以超越。被列入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的《杨荫浏全集》共有13卷本170余篇目,约650万字,几乎涵盖了音乐学领域的全部内容。

杨荫浏从小受到无锡民乐的熏陶,11岁时,他结识了阿炳,向其学过琵琶等乐器,12岁加入无锡天韵社,师从吴畹卿学唱昆曲及演奏民乐。1923年,杨荫浏离开无锡到上海求学,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学、高校任教。他20多岁就用英文写下了第一本中国音乐史的概要。他深入全国多地,深入调查民族民间音乐,搜集了大量珍贵的音乐资料。他与曹安和抢救性地挖掘了《二泉映月》等无锡民乐。在晚年,他更是拿出了65万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在杨荫浏诞辰120周年之际,先生的家乡开展纪念活动,擦亮无锡“民乐之乡”的文化标识。研讨会上,杨荫浏先生的研究助手、75岁的孙玄龄回忆起跟先生的交往恍如昨昔,无锡民乐家钱铁民详述了杨荫浏与阿炳的交往……

据悉,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还有两场重头戏。今天13:30,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将做客无锡市图书馆带来“杨荫浏的音乐人生”公益讲座。今天19:00,梁溪区长大弄5号的云薖园还有一场音乐雅集,琴曲和鸣纪念先生。

本次活动由无锡市社科联、梁溪区文体旅游局主办,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无锡天韵社、无锡(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杨氏文化研究会、无锡名人文化研究院承办,并得到了中共无锡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图书馆、无锡市档案史志馆、云薖园的支持。

纵深——

一、先生的民乐底蕴源自无锡

杨荫浏出生于无锡留芳声巷,在这条三百多米长的巷子里,走出了杨荫杭﹑杨荫浏、杨荫榆、杨绛等可圈可点的人物。“杨荫浏的民族音乐基础是在无锡打下的。”孙玄龄一语中的。杨荫浏在天韵社积累了深厚的昆曲基础,使他形成了非常重视音乐实践的学术价值观。在孙玄龄看来,无锡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伟大的音乐学者,也证明了那个时代无锡社会文化环境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张振涛同样认为,无锡天韵社是给予杨荫浏传统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社会团体,启蒙了杨荫浏的心智。从乐器到演唱,从昆曲到十番,从音乐学到音韵学,在天韵社杨荫浏的基本功训练到了家。张振涛说,虽然杨荫浏的曲学知识主要来自吴畹卿,但影响他的决非仅此一人,而是隐藏于江南小镇的一支强大的无锡民乐精英队伍——徐苹香、陆振声、蒋旸谷、张敏斋、惠杏村、陈馥亭、朱勤甫等,个个身怀绝技。影响杨荫浏的另一个传统社团,是无锡的道士群体。1911年,少年杨荫浏认识了阿炳,跟其学习江南丝竹《三六》《四合》。此前,他与哥哥杨荫溥,一直跟随道士颖泉学习音乐,并逐字抄录其带来的工尺谱。

在人杰地灵的无锡,杨荫浏师承传统,又接地气,左采“天韵社”之众长,右取“雷尊殿”之独善,再加上他天资聪颖,深自砥砺,焉能不得天独厚,终成大器?

二、《二泉映月》差点叫《二泉印月》

座谈会上,“杨荫浏与阿炳”是个热点话题,几乎每位专家都会提到没有杨荫浏就没有阿炳的《二泉映月》传世。这究竟是怎样一段过往?时间回到抗战爆发前夕,杨荫浏从外地回到故乡访友,了解到曾经的老师阿炳已双眼失明流落街头卖艺,就不时去访问他。在当时来讲,一位出身名门的音乐专家,与一位流落街头的民间艺人叙旧攀谈,成为切磋民乐演奏技艺的知音,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文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一天,杨荫浏接到故乡好友的来信,提及阿炳患病日重,促动了杨荫浏回乡之思。他想尽快为阿炳录音,整理研究他的音乐艺术。1950年夏,杨荫浏和琵琶名家、表妹曹安和背上当时先进的录音机赶回无锡,几番打听找到了阿炳位于崇安寺老钟楼旁的住处,告诉病中的阿炳,要为他录音。杨荫浏和曹安和从乐器店选买了一把胡琴,曹安和把她的琵琶借给了阿炳。

1950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环境幽静的三圣阁,伴随着录音机的转动,一首首命运之曲就此留住。据杨荫浏的家属荣申宏介绍,那次,杨荫浏他们采录了阿炳的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使之得以传世。在录《二泉映月》时,杨荫浏问及这支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是随意拉出来的,没有名字。杨荫浏、曹安和就与阿炳一起讨论它的曲名。除了在街头,阿炳也常在惠山的亭子里拉这支曲子。阿炳就提出,因为惠山脚下有一泓“天下第二泉”,粤曲有《三潭印月》,我们的就叫《二泉印月》如何?杨荫浏觉得,如果全部借用有所不妥,我们无锡有映山河,于是提议干脆把“印”改成“映”,明月交相辉映,令人神往。

大家一拍即合,就这样,一首响彻世界的不朽名曲《二泉映月》就此诞生。

(乐章)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