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方寸之间现大千世界

2024-08-29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每个字都只有米粒大小,但清晰可辨、收放有度。

戚墅堰大桥下,有一间“龙墅集艺馆”,在这儿常能看到67岁的馆长徐汉平手握毛笔,聚精会神地写着,“1根牙签的长度可以写8个字。”

徐汉平出生于文艺世家,从小受家庭环境熏陶。“我的父亲徐金龙是米粒草书的发明者,他时常教导我,书法讲究平心静气、排除杂念、一气呵成。”徐汉平介绍,草书大了好写,若反其道而行之,难上加难。

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勤学苦练。书写米粒草书的毛笔很普通,笔头大小适中,要求一笔一画精细入微。“为了在较小的空间里写下尽量多的字,只能用毛笔顶尖上的一根毫毛来写。”徐汉平练习米粒草书时,字体从蚕豆、纽扣大小,进阶至米粒大小。

尽管其作品尺寸小幅,但汉字纤毫毕现、魅力尽显,书写行云流水、变化多端,真正做到了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徐汉平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喜欢收集老物件、搜寻老故事。前几年,他将自家老屋翻新改造,并取名为“龙墅集艺馆”。

一代纺织巨匠刘国钧的文献史料、千余份戚墅堰地方故事的手写稿、上世纪的各类古玩文物……这间老屋宛如一个“小型博物馆”,珍藏着不少稀奇玩意儿。

其中,徐汉平最为珍爱的,是自己几十万字的手写稿。“10多年前,我开始整理戚墅堰的故事,包含民俗民谣、地方风物以及乡村史话等。”有着家乡情怀的他,翻阅古籍资料、走进田间地头、寻访百姓“能人”,将所见所闻一笔一画写下,如今,纸张已有些卷曲、泛黄。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2018年以来,徐汉平先后出版了《话说戚墅堰》《阳湖轶事》等多本书籍,还参与了戚墅堰街道地方志的编写,记录历史、留住乡愁。“老一辈接连去世,我们这一代人应当接下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作为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徐汉平正计划出版《阳湖轶事》第五卷。平日里,他还玩起“指尖芭蕾”,筛子、双篷船、禽鸟等206个折纸作品栩栩如生;注册了抖音号,拍摄吹长笛、敲扬琴的生活日常;参与社区青少年活动,教孩子们写字、折纸,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徐老”常戏称,他做的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无论是书写米粒草书,抑或是改造“小型博物馆”,实则都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在方寸之间。(常景轩)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