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最新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2025-04-07  A+ A-
  《新江南网》江南区域知名综合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脑梗溶栓“黄金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 治愈率提高53%

杭州日报讯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楼敏教授团队定义了一种超“黄金时间窗”的后循环卒中治疗标准,将患者治愈率(无症状比例)提高了53%,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浙大二院副主任医师严慎强、主治医师周颖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楼敏为通讯作者。

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死,发病率占脑卒中的70%—80%,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缺血性卒中标准治疗方案是静脉溶栓,即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这一治疗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使用。相关数据显示,真正能在“黄金时间窗”内到医院就诊的病患人数不足1/3。其中,后循环卒中的症状更隐匿,常被忽视或误诊,且长期以来针对后循环卒中的静脉溶栓研究几乎是空白,主要面临确诊困难和影像筛选标准不明确两大挑战。

“在推进脑卒中质控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基层医院,由于影像检查条件受限,对延长溶栓时间窗的需求更迫切。”楼敏说,传统超时间窗溶栓的研究多依赖灌注成像等高级影像技术,这在很多基层医院并不现实。

为了探索更灵活、更具可推广性的诊疗策略,让更多患者受益,楼敏团队自2009年就开始探索脑梗死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当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对于后循环卒中,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可能是安全且有效的。”楼敏说,但由于当时循证医学理念不够普及,未能开展相关试验。

直到近年来,团队搭建了一个全国开放的卒中大数据平台,有效促进了各医院间的协作,同时依托多年积累的卒中数据和平台支持,才有条件开展这项多中心临床研究。

“研究采用了灵活的分层筛选策略。”楼敏介绍,从典型临床表现到单纯头颅CT平扫进行逐级筛选,不需要依赖脑灌注影像。这种回归疾病本质的入组标准,不仅更符合实际临床诊疗的逻辑,也降低了基层医院对高级影像的依赖,让更多患者能获得治疗机会。

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病4.5—24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的后循环卒中患者,治疗90天后无症状比例从25.6%提高到39.1%,相对治愈率提高了53%,同时并未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这意味着新的治疗标准突破了时间限制,将后循环卒中静脉溶栓的适用时间从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同时为部分因医疗条件或血管解剖因素无法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

相关专家表示:“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突破了超时间窗静脉溶栓的传统限制,并可能促使未来进一步探索溶栓治疗在后循环卒中的应用。总体来看,该研究不仅拓展了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未来有望影响治疗指南的更新。”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