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治疗理念有了新突破北京时间4月3日,全球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楼敏教授团队重大研究成果:成功将后循环卒中静脉溶栓时间窗从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为全球脑卒中治疗理念带来新的突破。
脑卒中(中风)是全球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约占70%至80%,而累及延髓、桥脑等关键生命中枢的后循环卒中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症状更为隐匿,很容易被误诊,并且病情进展迅猛,死亡率极高,因此尤为凶险。
目前,国内及全球指南推荐的急性期特效治疗方式之一,是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的静脉溶栓法,而该疗法严格受限于症状发作后4.5小时内,否则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楼敏告诉记者,之所以长期以来针对后循环卒中的静脉溶栓研究几乎为空白,主要是面临确诊困难和影像筛选标准不明确两大挑战。
从2022年开始,楼敏教授团队启动了持续两年多的课题研究,覆盖了全国30家医学中心,纳入234名后循环卒中患者,通过分层筛选策略,从典型临床表现到单纯头颅CT平扫进行逐级筛选。最终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病24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后循环卒中患者,其残疾率显著降低,治疗90天后无症状比例从25.6%提高到了39.1%,相对治愈率提高了53%,同时颅内出血风险和死亡率并未增加。
这一新的治疗标准,意味着对后循环卒中患者的治疗突破了时间限制,给错过黄金救治期的患者带去治愈的可能性,此外,也为无法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更具普惠性和推广价值的是,该研究降低了对灌注影像的依赖,使得基层医院仅凭头颅CT平扫检查就有机会开展超时间窗溶栓,同时显著缩短检查时间,“做灌注影像整个流程大约需要10至20分钟,而现在通过头颅CT平扫,医生有希望在几分钟内就完成判断。”楼敏表示,对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始终是第一要素,而自己团队这项研究提供的强有力循证医学证据,则有望推动卒中治疗指南的更新,为后循环卒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事实上从2009年起,楼敏教授就带领团队致力于脑卒中诊治的研究,这次有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介绍,这一个月来,浙大二院连续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重磅论文,“我们在这些顶尖杂志上发表文章,做一项项科学研究,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更是为人类疾病治疗提供更多的新路径、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