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就像格桑花一样开了!”“站在演讲台上,我感觉自己就像格桑花一样开了!”4月2日,18岁的藏族女孩央珠在浙大二院顺利出院。
央珠的成长之路充满坎坷,先天性脊柱侧弯让她的童年格外艰难。18岁的她身高停滞在130厘米,体重仅27公斤。幸运的是,那曲市委、市政府关注到了她的病情,第一时间拨通了浙大二院医疗援藏“绿色通道”专线。
当央珠转入浙大二院时,她的X光片让见惯疑难重症的浙二专家们屏住了呼吸——胸廓扭曲成诡异的S形,脊柱侧弯130度的锐角如一把利刃刺向心肺,且伴随重度剃刀背和脊柱僵硬。
由于长期的侧弯,央珠蜷缩着背脊,显得非常瘦小,营养评估指标处于重度不良状态。更严峻的是,心肺功能联合评估提示,央珠存在重度肺功能障碍以及肺动脉高压,肺功能仅剩正常人的1/3。文献研究显示,此类未干预病例的生存期多在40-50岁区间,而结合临床实际评估,专家团队认为其预期寿命可能更有限。
“手术是挽救央珠生命的唯一希望,但此类极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的病例风险极高。”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浙大二院骨科(脊柱外科)李方财主任医师坦言,“术中出血、麻醉耐受、术后感染等都可能让她脆弱的心肺功能在短期内进一步受损,甚至难以度过围手术期。”
“我要手术,就算下不来手术台!”面对超高危级手术评估结论,这个藏族女孩态度坚定。
多学科联合护航 为女孩量身定制“生命方案”“这类复杂疑难高精尖手术的完成,不仅需要顶尖的临床技术,更是对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集中呈现。”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表示。
为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浙大二院医务部先后组织6次多学科(MDT)联合会诊。由骨科(脊柱外科)李方财主任医师领衔,集结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营养科、麻醉手术部、综合ICU、康复科等学科资深专家,组建起一支涵盖7个亚专业、拥有丰富复杂病例处置经验的MDT团队,结合央珠特殊的生理状况与高原体质特征,定制了“术前强基计划-术中多维保障-术后功能重塑”三阶段治疗方案,实现从心肺功能训练到营养支持、从手术方案推演到康复路径设计的全周期管理。
骨科(脊柱外科)专业组主导央珠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渐进式牵引矫正治疗,将侧弯角度从130度初步矫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呼吸治疗师与肺功能室技术骨干,为央珠定制肺功能强化干预方案,通过呼吸肌力专项训练、气道廓清物理治疗及个体化无创呼吸机适应性训练,积极改善了她的呼吸功能;心血管内科全程动态监测心功能,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营养科为央珠定制个性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通过精准补充宏量营养素与微量营养素,动态监测营养指标以提升手术耐受力,经过4个月的强化干预,央珠的体重从27公斤增长至33公斤,为后续高难度矫形手术奠定了重要生理基础;麻醉手术部则针对央珠的特殊情况完成术前评估,制订麻醉方案、血液保护管理方案和恶性高热防控等各项应急预案……
在长达7小时的脊柱矫形手术中,麻醉团队实施精准化生命支持,体外循环团队全程待命。术后,央珠的脊柱侧弯角度明显改善,肺功能改善明显。
在浙大二院经过5个月的治疗后,考虑到央珠术后胸腔容积重塑及心肺代偿功能仍处于动态恢复期,医生们建议她先到海拔2000-3000米的过渡区域,适应耐受后再逐步回到家乡。
术后,央珠的身高从130厘米增长到了143厘米,她的笑容也更自信了:“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主持人。感谢医生护士们,他们给我的不只是健康,更带给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我的背能像雪山一样直了!”
将“浙江所能”深度对接“西藏所需”共享健康中国的时代荣光“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过年,新年第一天,护士姐姐给我送来热奶茶。”央珠对自己在浙大二院的求医经历满怀感恩,每天的心理疏导更让她在陌生的环境中备感温暖。
“从浙江到西藏,从多学科协作的精准救治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关怀实践,这场跨越千里的救助,不仅重塑了一位藏族女孩的脊柱,更点亮了她未来的人生。将‘浙江所能’深度对接‘西藏所需’,浙大二院将持续以医学高峰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回应极高海拔地区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推动西藏医疗体系深度融合,为高原百姓健康福祉作出更多更大贡献。在建设世界一流医院的进程中让更多像央珠这样的高原儿女,不仅能‘挺直腰板’看世界,更能共享健康中国的时代荣光。”王建安书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