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绍兴米帖》,又名《宋高宗刻米元章帖》《御府米帖》。绍兴十一年(1141),高宗赵构命用内府所藏米芾墨迹摹勒上石,厘为十卷,立于禁中。作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1107—1187),身膺“中兴”之使命,他在位时间长达36年,在内政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重用秦桧,向金称臣纳贡,为后世治史者所诟詈,以“偷安忍耻,匿怨忘亲”被讽之。在艺术方面,宋高宗对书法一艺倾心有加,其在《翰墨志》等中所云:“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即使在颠沛流离之际亦临帖不止,书写不辍,“观书写字之外,并无嗜好。”根据高宗所留存的书法字迹和相关史籍资料,考察高宗书法学习历程,可知其早年一直勤习黄庭坚书法。绍兴初年,开始改学米芾体,对此情况,南宋楼钥《攻媿集》有着专门的详细记载:“高宗皇帝垂精翰墨,始为黄庭坚书,今《戒石铭》之类是也。伪齐尚存,故臣郑亿年辈密奏,豫方使人习庭坚体,恐缓急与御笔相乱,遂改米芾字,皆夺其真。”可见高宗放弃习黄,转改师米,主要原因还是受政治因素影响,目的在于防止刘豫于建炎四年(1130)建立的金国傀儡政权伪齐,以黄庭坚字体相乱。许是深受宋太宗以来皇室刻帖传统的影响,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初成,在南宋朝廷刚刚稳定下来之际,高宗便下诏摹刻法帖,令出御府所藏米芾墨迹摹刻了《绍兴米帖》,可见其对米芾书法之喜欢。米芾(1051—1107),祖籍山西,其父徙家襄阳,人称“米襄阳”。中年定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故《宋史·本传》记曰“吴人”。米芾能书能画,才情超群。就书法而言,他是“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极善于变法,曾下大力规摹王献之,把王献之的“破体”发挥到极致,破茧而出,得以优游于自己的自由王国,形成了沉着痛快、如风樯阵马般的独家风貌,无论用笔、结字,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动感,欹正相杂,动静相依,方圆并举,笔画爽利,使观者得到极大的震撼。米芾对此有着清醒的自知,他不无得意地对宋徽宗说:“臣书刷字。”一个“刷”,简洁而生动地概括了自己的书风。宋人孙觌《鸿庆集·跋向太后挽词》谓:“米南宫踬弛不羁之士,喜为崖异卓鸷,惊世骇俗之行,故书亦类其人,超轶绝尘,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亦云:“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米芾是宋尚意趣的书风的杰出代表。宋高宗在其著《翰墨志》中说:“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高宗深谙书道,于“二王”之外,垂青米家。就书法普及与发展而言,宋高宗无论是早年学习黄庭坚,还是后来改师米芾,都客观上带动了士大夫学书者对宋人书法名家法书的普遍重视,而诏令刊刻《绍兴米帖》,则将这种重视与同样受其带动的南宋刻帖风气合流,由此极大地提升了以米芾为代表的宋人尚意书法的影响,在书法取法上掀起了一股舍远择近的风气。就刻帖成就与地位而言,《绍兴米帖》历来被认为是最早的个人专集,也是极接近米芾真迹的一部从帖。该帖的摹刻也极其严谨精妙,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对此高度赞赏:“绍兴所刻米书神采焕发,与真迹几乎无别,米书为有宋一代之冠,今观此册,笔势直似右军,洵可宝也。”《绍兴米帖》所勒米芾的篆隶作品,从保存书迹史料角度看,是很有价值的,它为后人全面研究米芾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全面的资料。国家图书馆藏本所题“米芾行书第二”,共33幅,全系尺牍。米芾书法以行书成就为最高,这些作品用笔纾缓,结字端庄,迹近楷书,一派雍容气象。自南宋高宗御刻《绍兴米帖》以来,凡著名汇帖中多刻米芾法书,其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实非他人所能及,此实始自《绍兴米帖》推广之巨功。《绍兴米帖》的摹勒者蔡济,也是不辱使命,“整整十卷字尤湿,光彩激射海为立”。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