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隐翠红

2025-02-21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杭州日报讯 有着“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之誉的花港公园内,牡丹园之北,翠竹丛中,隐着一座雅致庭院。院落依坡而建,安谧幽雅,院内叠石错落,亭台点缀。水庭边斜倚一株红梅,池中有众多红鲤游动。此处距已改为“马一浮纪念馆”的“蒋庄”也不远,这便是休闲观鱼的好去处“魏庐”(又称“惠庐”)了。

与西湖山水和谐相融的

园中之园

魏庐位于花港公园西侧,正门朝东,面向一片大草坪。拾级而上,正门两柱之上的楹联跃入眼帘:“蓼港环庐,苏杨堤送六桥翠;芳园连界,姚魏丛分一带红。”此联由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曾任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的张学理先生所撰,勾画出了魏庐所处位置的环境特色,尤其突出了树木的“翠”和鲜花的“红”。

“姚魏丛分”指的是魏庐所在区域多有“姚黄”和“魏紫”两种牡丹,在这里集中生长又有明显区分。事实上,魏庐内外不仅有牡丹,还有桃花、梨花、蝴蝶兰、杜鹃等,各个时节竞相开放,凌冬依然有不凋之树草。

魏庐正门置有景点牌,介绍魏庐的建筑布局为“亭台错落,叠石凿池,松柏苍翠,花影照眼”。魏庐为青瓦白墙的中国古典庭院式建筑,庐舍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砖木结构,局部二层。上翘的屋檐直指天空,主要建筑均由回廊相连,亭台罗列其中,鱼池置于中央。回廊上方悬挂着一盏盏镶嵌各式花样的古典灯笼,江南园林建筑风格极为浓郁。

魏庐为园中之园。众所周知,在寸土寸金的西湖之畔,这座小南湖与西里湖相夹的半岛,面积本来就很小,且从南宋至清,已辟有多处花园、别院。20世纪40年代,想要在此获得较大面积的筑屋地基,显然已十分困难。魏庐的所有建筑都根据地形地貌进行了精心设计,嵌入其中,以精致取胜,达到“以小见大”的布局效果,这便是魏庐建筑最大的特色。

尽管魏庐实际空间并不大,但身处其中深感敞亮,格局也颇见丰富,这无疑借鉴了苏州江南园林布局的精髓——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变化,通过曲折的路径、巧妙的借景等手法,创造出“小中见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效果。同时,魏庐又从单纯的庭院艺术中跳出来,有意识地把建筑整体与山水自然环境相融合,使得它成为整个花港乃至西湖山水的一个有机部分。

可以说,苏州园林往往在庭院内部做文章,通过虚拟山水的玲珑回旋,努力让狭小的空间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诗情画意,着眼于“以虚幻实”。而魏庐除了占有这些风格特点,更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居建筑与山水花木充分融合,达到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景致,着眼于“以实化实”。从这一点看来,魏庐的建筑艺术比苏州园林更为高妙,这也正是赏玩魏庐的一大重点。

院中央竟是一座不规则的鱼池

除了“翠”“红”环绕,魏庐建筑的另一个鲜明特色,便是它院落中央的那座不规则鱼池了。

魏庐建筑布局以鱼池为构图中心,形成亭台楼阁、厅廊榭轩都环绕鱼池的内聚格局,使得整座庭院成为个性独特的“集景式滨水园林建筑群”,这在杭州诸多古典园林中是罕见的。

“惠泽春秋奇葩常醉天下客,庐临港苑逸兴每萦水中鱼”,此为魏庐临水榭联,由广东著名楹联家陈聚仁(沙雁)所撰。联首有意含别称“惠庐”两字,道出了魏庐水态丰盈、锦鲤游跃的景致,深谙魏庐之妙。

鱼池呈长方形,依地形而凿,并不规则,显然有意为之。池边叠有块石,高低起伏,有矮树杂植其间,意在仿自然形貌。池中有数百条锦鲤,翩翩游弋,悠然自得。面朝鱼池的楼阁榭轩都有巨大的推窗,与依着鱼池的回廊一起,都是最佳的观鱼处。

花港观鱼公园内的红鱼池水面开阔、各式锦鲤繁多,自然是观鱼胜地,但魏庐这处袖珍式鱼池也有看头。浅水中的红鱼嬉戏,让人看得更为真切。

池西叠石之上,有四方小亭一座,名曰“撷秀”,亭名出自明末清初文人冒辟疆《影梅庵忆语·卷二》之句:“而二妙采真,披云撷秀,读之令人步步欲仙。”此名用于此亭,倒是无比贴切,因为亭前恰有松、梅二树,初春时节松青梅红,波光倒影,一派秀色。松的长年常青和梅的凛冬绽放,表达出古代文人所推崇的“清高”和“自傲”品性,植在此处,其寓意不言自明。

鱼池南侧为“清虑堂”,与鱼池北侧的“寻梦轩”隔水相望,一堂一轩规模相等,为魏庐主要建筑。

古时的堂通常指建筑中的正堂,往往处在建筑群的中轴线上,轩是指高大的房屋或长廊,其式样类似古代的车子,显得高敞且又居高处。魏庐中的“清虑堂”和“寻梦轩”无疑是这类建筑的典型,其中“清虑堂”有两层,显得雄伟正气,“寻梦轩”与回廊的连接更为紧密,便于观景。

?“清虑堂”与“寻梦轩”的各自妙处,还可以从两者的楹联上得以睹见。堂联由浙江大学教授余荩所撰:“履径寻芳自绕三山幽梦,临渊得趣同消一港闲情。”

除了强调“临渊得趣”之外,还点出了“自绕三山幽梦”,这里的“三山”指的是三台山,意即自堂楼远眺,可望见西面的三台山。轩联由杭州楹联家王漱居所撰:“庐前孔雀张屏客忘逋鹤,亭下池鱼结缘惟识濠儵。”这里的“逋鹤”,引用了北宋诗人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濠儵”则指庄子与惠施“濠上之乐”的典故,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之心境,此联说的是目睹此景将拥有的心态。

原房主经易门是擅长精算的民族资本家

魏庐原房主为民族资本家经易门。魏庐的历史与经氏家族的兴衰分不开。

经易门(字乾堃)出生于上虞县驿亭乡经家湾(今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新驿亭村)。经氏起源在今河南荥阳、山西临汾一带。南宋末年,上虞经氏家族自都城临安移居至上虞县北乡二都经家湾村,始迁祖为经奇八,尊称为“奇八公”。迄今,经氏在驿亭已延历二十五世以上。

经氏一族定居驿亭后,数世均以耕读为生。至清末,家境益贫,甚至宗祠地基一度都被族人出卖。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仅15岁的十七世孙经纬“贸迁上海”,被其父送往上海学做生意,后在上海钱业打开一番天地,成为上海钱业巨头。经纬的长子经元善继承父业,与父亲一样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他曾组织上海、江苏、浙江绅商募捐数百万,从事赈灾活动,受清廷嘉奖10余次。“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督办电报时,经元善投资白银30万两,先后任中国电报局沪局会办和总办,被时人称为“电报巨子”。近代教育家、曾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创办春晖中学的经亨颐为其侄子,侄孙女经普椿为廖承志(廖仲恺之子)之妻。

经易门与经亨颐为驿亭经氏宗亲,辈分较晚(经亨颐为十九世,经易门为二十一世),但年龄相当。与不少同乡一样,他也是在刚成年时即来到上海创业。因曾在家乡接受过一定的新式教育,来到上海后又勤于学习,经易门精于会计,也擅长管理。1912年7月1日,中国首家纯粹华资的寿险公司“华安合群保寿公司”正式对外营业。因所聘请的英国精算师第黻礼返国从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正在华安合群工作的加拿大精算界元老郁赐推荐经易门接替第黻礼,得到华安合群董事会认可。

经易门是华安合群的第一批员工。当时的他不仅自学保险数学,还通过了英国剑桥大学的相关考试。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留洋学习精算,但他在华安合群工作期间,因“品行端正、学术甚优”深得公司赏识,由普通职员擢升为华安合群秘书长、董事兼副经理。由此,经易门不仅叩开了中国精算职业之门,也成为目前所知最早从事寿险精算工作的中国人。

不过,经易门更大的才能是在企业管理上。其后,他还参股创办了光华火油公司、华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华成烟厂等企业,并担任光华火油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上海达隆毛织厂董事等职,并置业上海新中实业厂等,在上海工商界如鱼得水,积累了大量财富。

经易门之子经叔平,为中国民生银行创办人兼首任董事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

经易门成为巨商后,因商务往来所需,时常在杭州逗留。他对西湖风光极为留恋,遂于20世纪40年代事业较为鼎盛时期,在今花港置地,营建庭院,主要用于生意往来。

清幽之地曾经也有过热闹的时候

魏庐建成时,即拥有如今之规模,其中有大小客房10余间,分布在庭院周边,环境清幽,十分私密,这无疑都是为接待客商、洽谈商务等置备的。

至于这魏庐之名的来历,魏庐建成后从未易手他人,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政府接管之前,一直为经氏家人所有,那么这“魏”字从何而来?有人分析,这是因为经易门崇尚中国古代魏晋时期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欣赏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加之此处濒临西湖,是个率性潇洒的好去处,故名“魏庐”。其实非也。

魏庐的命名仍与经氏有关。据载,经氏的姓氏来源之一是春秋时的魏国,魏国的侯姓衍变为经氏,世代相传至今。而“惠”有予人好处和仁爱之意。

魏庐建成后,经易门在此活动并未多久。抗战后期,经易门的烟厂也遭日军毁坏。时局变迁,商务活动也难免减少。加之经氏后人大多居住在上海等地,在杭房产几乎没有使用。新中国成立后,魏庐一直无人居住,20世纪50年代由政府接管后,由市园林部门使用并代管。

1952年后,在苏堤最南端的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小南湖与西里湖相夹的这个半岛上,在清康熙年间改建的原“花港观鱼”景区,建起了新中国成立后杭州的第一座城市公园。

其时,观鱼之处只剩下一个小长方形水池和一座碑亭,占地仅0.2公顷,周边都是湖洼杂地或农地菜园,但蒋庄、高庄(红栎山庄)、魏庐等私家宅院均在。花港公园建成后,范围扩大至整个半岛,魏庐已完全处于公园之中。

到了20世纪60年代,因花港公园游人较多,尤其是春秋两季和节假日,成为西湖西南最热门的景区,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出现短缺,而此时魏庐一直闲置着,园林部门遂对魏庐进行了改造,辟为花港菜馆。花港菜馆一度成为花港公园及周边规模最大的饭店之一。

20世纪80年代后期,魏庐被鉴定为危房,经与房屋继承代表人经叔平先生签订补偿协议并公证后,产权收归国有(据杭州党史馆和方志馆提供魏庐简介)。20世纪90年代初,魏庐危房严重,难以继续使用,花港菜馆停业。

花港菜馆停业后,拆除了魏庐的部分危房,并在魏庐的原址上改建成“森林舞池”。当时交谊舞热度尚未完全过去,“森林舞池”也热闹过一阵子,但过了10多年后,建筑物又变得破旧不堪。舞池停办后,魏庐甚至成为公园最大的“死角”,隐没在一片葱郁的树丛中。

整修后的魏庐风韵不减

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开始,力图在充分展现西湖原有风貌和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2004年,魏庐得到了全面整修,部分建筑进行了重建。

此次整修中,在保持原先砖木结构风格的基础上,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方法,尽可能恢复魏庐原貌,使之成为一座典型的江南庭院。整修后的魏庐除了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回廊迂回曲折之外,庭院中央的不规则鱼池得到了彻底的清理和垒砌,园林配置上还采用松、竹、梅加以点睛,辅之以观叶观色植物,使红鱼池、翠竹、红梅、秋叶等相得益彰。水池西侧的古雕方亭“撷秀”,有木结构瓦顶的八角重檐,雕刻工艺十分精湛,装饰风格繁花似锦。站在亭前,葱翠青山和悠悠碧水尽收眼底。

如今的魏庐已是花港公园内的重要景点,游客可免票入内参观。清幽雅致的古建筑是一个看点,池中的锦鲤也是游人的流连之处。正门右侧现为一处江南格调的餐厅,与游览路线相隔。此处曾辟为杭州织造纪念馆,展示杭州织造业历史文化。魏庐的原主人经易门曾在上海开设纱厂,从事织造业,在此开设织造纪念馆,倒也暗合了魏庐的历史。

可惜如今织造纪念馆只剩下一块匾额。在展示杭州织造业和自身历史变迁方面,魏庐的作用发挥值得期待。

城言城语

一景一世界

李郁葱

我们去花港公园,很大的原因是去观鱼的,看那些斑斓的锦鲤在水中悠闲而自在,但清幽雅致的古建筑也是看点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盛名在外,杭州的园林同样也充满了江南的情趣。

对于花港公园里的魏庐,人们的第一印象估计是陌生的。但漫步在魏庐的假山回廊和亭台楼阁之间,会有怡然惬意的心境:采用松、竹、梅点睛的庭院里,清风送爽,光影斑驳,而种种设计无不恰到好处又相得益彰。这里可以窥见东方美学的门道,也是江南园林独特的韵味。

魏庐的建造实际上并不久远,还不到百年,却是杭州的一个时代侧影,就像它的原主人经易门,曾在上海开设纱厂,从事织造业。而织造业,曾经是江南城市的经济龙头之一。在寸土寸金的西湖边,筑起这样的园林,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经易门财力雄厚,我们读魏庐,也可以读到杭州近代的经济简史。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