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美国科学家David Baker获奖,以表彰其在计算蛋白质设计方面的贡献;另一半则共同授予英国科学家Demis Hassabis 和 John M. Jumper,以表彰其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刚巧,有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前几天受到邀请,走进杭州学军中学的校园,和同学们在课堂上畅聊。
高一学生正在上课诺贝尔奖得主突然推门进来了他是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荣誉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阿里耶·瓦谢尔。记者联系上学军中学的化学竞赛教练黄山老师,他当时正在化学实验室给高一氢队(学军中学化竞团队)的同学上课,瓦谢尔教授突然推门进来,给同学们一个大大的惊喜。“看到瓦谢尔教授,大家都很兴奋。当时,我们正在讲的是球棍模型,瓦谢尔教授就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了个名为环己烷的分子,请同学们现场动手搭一下,看看大家多快能搭出。”黄老师说,这群同学虽然才读高一,但都是化学竞赛团队成员,动作很快。而且学军化学组每年都会组织活动,让大家用球棍模型模拟不同分子结构。同学们手指翻飞,才十几秒,女生胡佳祺就举手了。她把搭的模型拿到讲台,瓦谢尔教授看了说很好,邀请她一起合影。“瓦谢尔教授说,这个分子是1966年才被确定下来的,同学们很厉害。接着,他和大家亲切地交流,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黄老师说。课堂上,黄山老师介绍了学军化学竞赛氢队,都是要参加中国奥林匹克竞赛的队员。瓦谢尔教授很吃惊,得知学校已经培养出两位化学国际奥赛冠军后,连连点头称赞。
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离开课堂后,瓦谢尔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全英文的分享,同学们都听得很投入。瓦谢尔教授讲述了他从“公社鱼塘”走向“学术殿堂”的人生历程。童年时期,他生活在条件艰苦、科学教育不受重视的公社中,但外在环境并没有影响他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他会利用课余时间给小猫制作降落伞,研究热气球的制作。凭着这份对科学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考入以色列理工大学,并在机缘巧合之下,走上了化学探索之路,而化学最终也成为他一生所致力的领域和事业。从化学专业到计算机与生物化学交叉学科的转变,是瓦谢尔研究生涯的一个巨大转折,这一研究方向的转变,也为他后来夺得诺贝尔化学奖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用他的经历告诉同学们,对于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来说,“跨界”的意义远大于“守界”。当无法用本专业的知识去解决现有问题时,不妨尝试跨界,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去破解难题,实现突破与创新。听完教授的分享,同学们踊跃举手,用流利的英文提问。对于大家提出的每个问题,瓦谢尔教授都进行了详细解答。从他的回答中,能看到他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保护,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巧妙启发与引导。互动环节结束后,氢队还专门为瓦谢尔教授送上了绘有其头像的T恤,瓦谢尔教授则为氢队送上了亲笔签名与祝福。
教授昨天给高一女生回信了活动结束后,不少同学感触很深。高一女生吴宣逸给瓦谢尔教授写了一张明信片,欢迎他来到中国杭州,来到学军,为他送上祝福。没想到,瓦谢尔教授昨天回信了!他在邮件里说:“我很高兴收到你的明信片,也很高兴听到你对化学的热情。祝你在即将到来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好运。我也希望我们有机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的Warshel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再次见面。”黄老师说:“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是用信息技术模拟生物大分子,和瓦谢尔教授的研究联系很紧密,这横跨11年的诺奖,都是生物、化学、信息交叉的领域。同学们很幸运,有这个机会和化学研究最前沿的教授交流,大家很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