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秘方为不足万人的小镇带来近5000万元的年销售额?能生吃的臭豆腐走红的“真香定律”

2023-01-31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杭州日报讯 春节前夕,馒头山附近一家网红餐饮店里,一道“臭豆腐刺身”上了桌——6块臭豆腐,不经任何加工,配上店家的秘制蘸料,直接入口。味道如何?“臭豆腐能生吃,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一名食客竖着大拇指,精辟地答道。

闻起来气味怪异,可入口后有种奇鲜,这种反差成就了臭豆腐独有的“真香定律”。店里采用的是永昌臭豆腐,每年至少经过从区级到国家级的4次食品安全检测,生吃也很放心。

如今,每天运往全国各地的永昌臭豆腐足有几十万块,小到作坊,大到工厂,7家臭豆腐生产经营户,竟为常住人口不足万人的小镇创造了近5000万元的年销售额。从勉强糊口的营生,到打开富裕生活的钥匙,制作臭豆腐对于永昌人来说,似乎也有一个“真香定律”。相对于香臭这样的嗅觉对比,永昌人更相信那是一种苦尽甘来的味道。

13道工序,幻化出鼻尖与舌尖的感知冲突

凌晨2点,富阳区永昌镇永昌村还是一片寂静,66岁的简渭洪早早地来到自家的臭豆腐工坊里,准备制作新一批的臭豆腐。

41年的老工坊,仅仅15平方米大小,老物件随处可见,除了磨豆浆的老石磨已被更高效的研磨机代替。提前浸泡好的黄豆在机器的一阵轰鸣后,变成了一桶浓稠的浆子,简渭洪的妻子林君兰已经将土灶烧旺,煮浆的工序随机开始。煮好的豆浆还需用棉布细细过滤,才能开始点卤。

豆腐点卤有多种方法,简渭洪用的是石膏点卤法。在豆浆中加入一勺石膏粉后,他双手紧握一根木棍,开始在直径约1米的缸中搅拌,直至豆浆渐渐凝固。刚刚凝固的豆浆嫩滑可口,是一道常见的早点——豆腐脑。可这不是简渭洪要的结果,他将用棉布裹好扎紧的凝固豆浆拎起,放到两块木板中间,之后,用一根2米多长、碗口粗细的竹竿作为杠杆,反复榨出水分。

当大部分水分流失,豆腐坯子便有了韧性,可以被转至正方形木格中,手工挤压成型后,分割成4厘米见方的小块。豆腐坯子摊凉后,还得再下一次锅,称为煮坯,为的是让豆腐更好地定型。这一道工序最考验豆腐匠人的技术和经验,一面要控制火候,一面要观察豆腐的状态,确认捞出的时机。捞早捞晚都不成,要么做好的豆腐一夹就碎,要么入菜的时候外硬里散。

眼见天已微亮,满头是汗的简渭洪总算将豆腐做了出来,细细算来,前后13道工序。而要把豆腐“搞臭”,他还得求助于一些“老伙计”。工坊的另一间房里,几口有年头的缸是让豆腐“变身”的关键——散发着刺鼻霉臭味的卤水。将做好的豆腐放入卤水中,剩下的便交给时间了。夏天4至6小时,冬天8至10小时,随着豆腐中蛋白质的分解,一种叫硫化氢的刺激性气体散发出来,成了臭味的来源,而蛋白质分解成的氨基酸具有鲜美口感,给人以吃起来香的味觉体验。

110年传承,缸里的玄机让永昌“臭名远扬”

根据永昌当地相关记载,永昌臭豆腐制作历史可追溯至110年前,以青年黄崇喜为代表的一批江西移民带着散发着臭味的缸来到永昌,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无论经济体制、经营模式、市场环境如何变化,臭豆腐那种特别的味道始终如一。然而,早年永昌的水陆交通都不便,臭豆腐想要走出村镇,欠一阵东风。这阵东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终于来了,帮助永昌臭豆腐“臭名远扬”。

黄永华,黄崇喜所创黄氏臭豆腐的第四代传人。“当年,体育场路中河路口附近有一个顺风大酒店,在杭州餐饮界是很牛的。”黄永华回忆,顺风大酒店的老板不仅善于经营,还擅长利用积累的人脉寻找美味食材,黄氏臭豆腐就是辗转几位介绍人,才被送进了酒店的后厨。

不久后,顺风大酒店的老板走进了黄氏的工坊。那时的黄永华才20岁出头,跟在父亲身后见证了这次“转折”。“酒店老板当场决定每天要我们800块臭豆腐。”黄永华说,“他尝过很多地方的臭豆腐,还是觉得我们的臭豆腐口味最好。”

作为工坊的少掌门,黄永华在那次合作中向酒店提了一个条件——一个月后再开始履行供货约定。这当中的玄机,就藏在工坊里那些散发着臭味的缸里。头脑活络的黄永华已经嗅到了做大祖业的商机,而制作臭豆腐关键的臭卤配方却只靠一口缸代代相传。至于臭卤如何调配,只有老祖宗知道,后人只知通过分缸培养,制作新的臭卤,而这也是黄永华在那一个月中要做的事。

一口新缸,加几勺老臭卤,之后每天加适量清水和一些豆腐边角料,新的菌群逐渐繁殖。一个月后,黄氏工坊里的两口缸便可以同时制作臭豆腐,而他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忙。“喜乐、花中城、赞成、新三五……”黄永华细数着那些年的大客户,无一不是杭州城里的餐饮名店,“我们的臭豆腐进顺风大酒店后,就在餐饮界打出了名气,很多客户都是自己找到我们的。”

单店30万元年利润,营生变产业让更多人获益

生意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生产的规模自然也要扩大。黄永华家的缸先是增加到4口,后来又变成了8口,只能装三五百块豆腐的小缸也换成了能装2000块豆腐的大缸。如今再数,黄氏臭豆腐的缸超过200口。“连续做几天之后,菌群也要休息,否则做出来的臭豆腐味道不够。”黄永华说,他家的缸是轮休的,做一休二,存放环境恒温25℃,“口感是生意的核心,这些缸就是口感的核心。”

生产规模扩大意味着需要更多人力资源的引进,随着工坊升格为厂房,黄氏臭豆腐聘用了30余名员工,都是本地人,每人每月扣除社保后,到手能有7000元上下。作为这一代的掌门人,经过20余年摸爬滚打的黄永华更有底气走出新的路子。

三里亭农贸市场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小摊位里,湖南人刘治豪正炸着臭豆腐,门头上挂着由黄永华授权的“永昌黄氏臭豆腐”牌子。来杭州做小吃生意10年有余,刘治豪在某次美食节上偶遇了黄永华。双方接触了一段时间后,黄永华萌生了试水门店生意的想法,而刘治豪就是现成的合作伙伴。门店经营了一年半,做的基本是三里亭一带的熟客生意,年利润超过30万元。“食材好,口味才好。”刘治豪说。

如今,永昌臭豆腐已经进军步行街、美食街,河坊街、胜利河、小河直街上那些不甚起眼的小店里,油锅中翻滚的都是永昌独有的味道。而在这种美味的诞生地,生活的味道也变得越发美好。

“小时候看着爸爸挑着担子卖臭豆腐,感觉好辛苦。”简渭洪的女儿简琳剑本是名导游,读书时,家里的臭味让她自卑,感觉低人一等;长大后,臭豆腐生意还没起色,只能外出谋生;如今,自家工坊的生意越来越好,家里盖起的新房装修得比城里的商品房还有档次,她索性辞职回家帮着父亲打理生意。

从走街串巷叫卖,到进菜场售卖,再到经销商慕名前来订购,永昌臭豆腐经营户的缸都是一年比一年多。“2005年以后,永昌臭豆腐的名气越来越响,我们大家都沾光。”简渭洪说,“这确实要谢谢黄氏臭豆腐,他们把握住了机会,也给我们创造了机会。”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百年前从江西带来的臭卤缸,终于发酵出了乡村生活的新常态、乡村创业的新思路和乡村就业的新机会。黄氏臭豆腐还出资在当地建了一座臭豆腐非遗博物馆,百年传承的非遗技艺和美食文化,有了新的落脚点。

至于那些散发着刺鼻臭味的缸,十几年来,不断有人表示愿意出大价钱求购一勺臭卤,黄永华一一回绝了——秘传百年的配方,也是带动共同富裕的千金方,出价再高也不换。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