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手铲的背后是大世界,这群大学生有目标:努力成为优秀的浙派考古人

2022-12-13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杭州日报讯 手铲、探铲、卷尺、水平仪……这些田野考古实践中的必备工具,正整齐地躺在沃浩伟的讲桌上。拿起一把手铲,他对着台下的学生说:“不管遗址有多庞大,都是用这把小铲一点点挖出来的。”话音刚落,他在大屏上亮出了本节“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化”专业课的主题——手铲释天书。

什么是“天书”?是透过发掘的一砖一瓦,窥见灿烂的中华文化。每当提到“中华文化”,这里的许多同学眼里总是充满着自豪和好奇。作为浙江省首批考古学本科生,浙大城市学院这30位学生算是纯正的本土“考古新人”。“附身向下,青春向上。”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和专业课老师,3个月的朝夕相处,沃浩伟对他们的期待一直没变:“成为踏实可靠的考古工作者,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青年。”

》》》课堂实录

从殷墟的甲骨讲到杭州的德寿宫

和手铲“约会”是浪漫有趣的事

在沃浩伟眼里,眼前的这些学生更像是自己的朋友。一开课,他就和学生们聊起了自己和手铲往日的“约会”。2003年,在殷墟孝民屯遗址,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沃浩伟曾有过三个月的“吃土”生活——田野考古实践。“你们别说,用手铲挖土还挺练手劲的呢。”幽默的他,秀起了自己的肱二头肌,引得台下传来一片笑声。“辛苦吗?”“会枯燥吗?”笑声中,有几位同学这样好奇地问道。

沃浩伟很喜欢同学们提问,也很愿意分享自己的体会。“说不辛苦一定是假的,但在我眼里,考古工作是一件浪漫而有趣的事。”沃浩伟田野实践时,正好赶上那里挖青铜器,亲眼看到遗址地层,亲手摸到器物,有一种语言无法描述的“心动”,“历史好像就在我们手中一点一点呈现了出来,这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独有的骄傲。”

考古,是一场解开历史密码的探寻历程。沃浩伟展示了殷墟考古中极具代表性的文物——甲骨。这里出土的甲骨文,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起点和基石,殷墟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坚强支撑。“就像不断交织的一条条河流,其实都源于一处。”沃浩伟感慨道,“探索中华文明彼此影响、相互交流的魅力,也是考古的一大乐趣。”

相比省外的文化遗存,同学们对浙江大地上的历史与文明更为熟悉。余杭良渚、嘉兴马家浜、余姚河姆渡……说起感兴趣的历史文化遗址,他们口中蹦出了一个又一个浙江的“金字招牌”。而最受大家欢迎的,当属最近“火出圈”的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德寿宫遗址保护与文化展示,对于杭州这座城市意义重大。工程期间,专家团队对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构件进行推敲和修改,有的甚至修改不下百次。望柱、莲花座、斗栱……沃浩伟展示了多个建筑上精细的线条和精美的花纹,作为杭州的大学生,同学们惊叹的同时也深感自豪。

“最终能呈现出如此可观、可赏、可游、可品的宋韵文化体验点,离不开一批批考古人的接续努力。”沃浩伟说。

新生代考古人有热情更有想法

立志做浙江考古的未来之星

浙江的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但是,人才缺口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浙江从事考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超过200人,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仅有68人,远远不能满足成倍增长的考古项目需求。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两个数据,让不少同学有些意外。“知道缺人,但没想到这么缺人。这更让我坚定了在考古这条路上走到底的决心。”学生俞天乐的发言,得到了身边小伙伴一个大大的赞。

不仅缺人,更缺“本土人”。“现在浙江的考古学家,大都不是本土培养。”沃浩伟表示,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历史遗存间存在着较大差别,“建立一个能够扎根本土、服务浙江的考古学系,对浙江大力建设文化强省具有推动作用。”为了办好考古学系,浙大城市学院下了大功夫:引进18位优质专业教师进行日常授课,每周五下午邀请知名专家来开讲座,由有考古发掘资质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习。

在座的30位学生,几乎都是以第一志愿报考考古学专业。对于考古,他们有着满腔的热爱,也有着属于新生代的独特想法。比如,王申漪平时常关注日新月异的考古工作方式,从翻山越岭到运用无人机、遥感测绘等技术手段,“考古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推陈出新。”她认为,“只有不断思考和创新,才能为考古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推开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的大门,两行金字扑面而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考古事业的殷切嘱托,也是每个青年考古人要铭记一生的信仰。”课堂最后,沃浩伟铿锵有力的一句话,点亮了许多学生眼里的光。

》》》思政点睛

浙大城市学院

党委书记 洪庆华

本堂课沃老师由一把小手铲,带领学生思考探索和保护中华文明的意义。学生所感受到的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课堂理论灌输,而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从书本到世界的全景式育人场景,使思政教育既跃然眼前又润物无声,不仅有筋骨有温度,而且有活力有朝气。在浙大城市学院,这样生动的“小手铲”还有很多。为推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还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以实践感悟提升理论认知,强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内容的把握,再用理论认知为学生未来参与社会建设与生活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