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记者 姚政宇 通讯员 陈杰
太湖三万六千顷,渺渺茫茫浸天影。太湖流域的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关系到长三角生态安全总体格局,而我省宜兴、溧阳地区是太湖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在宜溧地区开展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事关整个太湖流域保护。去年6月,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正式下达任务,启动“太湖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拟于2025年底结束。近日,记者跟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项目组前往宜溧地区,开展初期野外生态地质综合调查。
翻山越岭,
为水土保持“精准画像”
在宜溧山地,林木茂盛,毛竹遍布,山麓多茶园、栗树林,是我省毛竹、板栗和茶叶的主要产地,还有煤、铁、陶土、石灰岩、大理石等丰富矿产资源。然而,水土流失是宜溧地区主要的生态地质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太湖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1月30日,调查团队来到宜兴市张渚镇的梅柏南家,梅家一共种植了30亩桃树,梅柏南总感觉自家桃园的土壤比以前少了。针对梅柏南的疑问,调查队员马冰调查后发现,一些比较“年轻”的桃树,其周边土壤要比那些“年长”的桃树周边的土壤更少。“很明显,由于桃树处于幼龄生长期,植被覆盖度较低,同时,该处土壤的成土母岩为石英砂岩,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厚度小,结构松散,凝聚力低,加上坡面地表裸露面积较大,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此外,由于整个桃园的坡度较大,在降雨条件下,水土流失的情况更甚。”
同样的情况,调查团队在溧阳市天目湖镇王家边村叶祖胜家的茶园里也发现了。“和桃树类似,在茶树的幼龄生长期,植被覆盖度较低,而此处土壤的成土母岩为熔结凝灰岩,风化后的土壤颗粒易沿层面发生剥离,加上坡面地表裸露,从而在降雨时造成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土壤养分保持效果也很差。”马冰说。
“低山坡地缓坡排水条件好,生态系统几乎被人类完全改造,已成为当地竹林、果树等经济林以及茶、蔬菜、旱作的生产区域。”马冰介绍,本区域和坡地低丘区,人类开山采石的活动一度比较盛行,而且规模较大,对生态系统破坏较严重,特别是茶园开辟初期,地表裸露,而宜溧地区茶园多数地处山丘坡地之上,土壤类型主要为各类岩石风化后形成的黄棕壤,土质普遍较薄,结构松散,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工作的基础和重要评价手段。为做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省地质环境勘查院分别在宜溧两地建设了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目前我们完成了13个水土流失典型地段调查工作,在溧阳天目湖小流域开展6个水土流失径流场监测站点的布设工作,在宜兴张渚镇完成6个径流场监测站点的选址。”省地质环境勘查院综合研究室主任周红卫介绍。
“这次水土流失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与以往有很大不同,重点在于研究地质条件对水土流失的控制和影响规律,探究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与生态地质环境的耦合关系。”马冰表示,他们将在水土流失方程中加入地质条件因子,开展区域水土流失预测与风险评估,为太湖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精准“把脉”,
探寻污染“病灶”成因
水环境污染,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宜兴是我省国省考断面最多、入湖河道最多、企业分布最广的县市之一,还是全省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废弃的矿山不少,承担着大量的外源性污染压力;溧阳是我省长江生态安全带和太湖生态保护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我省长江和太湖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节点,境内的天目湖作为太湖水系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保障近80万人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使命,更关系着太湖水生态安全。
“不光是水土流失,还有针对废弃矿山、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的调查。”周红卫介绍,调查从生态、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出发,查明工作区生态地质环境资源禀赋,调查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和影响程度,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源头保护与破坏修复、自然资本保值增值等提供决策依据——
针对“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周红卫介绍,将综合运用遥感解译、地质测量、钻探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包气带、湿地等水环境调查。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水质等水环境背景及主控因素,分析天目湖试验区、三氿的水体富营养化、天目湖湿地萎缩等关键生态地质问题以及相关演变特征,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搜集和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数据的基础上,查明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和成土母岩的成因类型、结构组分与垂直分带等基础地质背景条件,为生态地质分区评价、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土壤管理和农业生产优化等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对太湖流域的调查缺少区域碳汇资源的系统评价。“我们将对两市的‘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碳储量和碳汇潜力的估算及分布格局的评价。”周红卫介绍,特别是在天目湖和东氿地区,将进行系统的碳源、碳汇调查,并利用InVEST模型进行碳汇资源与潜力的综合评估。该项研究不仅为江苏的碳中和战略部署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太湖流域碳汇资源的平台。
宜溧南部低山丘陵区一带矿产资源丰富,区内历史遗留的矿山宕口有数百个。因此,我省对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损毁、水土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系统调查。省地质环境勘查院院长施春华介绍,该项目将系统开展表层土壤、成土母质、成土母岩、地下水、地表水、植被、湿地等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对地质灾害、遗留废弃矿山等生态地质环境修复治理现状进行效果评估,并研究水土流失特征以及水土流失与生态地质环境的耦合关系,以及地质环境对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评估不同地质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价值。
摸清“家底”,
为太湖治理“开方抓药”
生态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周红卫介绍,截至目前,项目组完成了120余公里的生态地质线路调查工作,获取6个典型地质剖面点、5个河流点、7个湖泊点、67个机民井的一手实地调查数据;完成各类地灾、矿山资料收集与整理及其分布情况,部署数十条调查路线,完成65处矿山与地质灾害调查……
施春华表示,此次生态地质调查,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够查明生态地质资源禀赋特征、时空演变趋势、可持续利用潜力,提供详细的各类生态资源监测成果,从流域层面支撑分析生态资源对生态格局影响,提升生态资源保障能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支持太湖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提升;
能够明确不同生态地质分区的生态地质特征和生态资源优势,量化评价重点区域生态地质脆弱性并深入分析主要控制因素,支撑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助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难题;
可以探究太湖流域的生态地质问题及其分布特征,量化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演化机制,提升对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认识水平,支撑服务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能够提出国土空间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高效解决策略,助推大江大河生态保护修复和重大生态问题综合治理,为地质灾害防治、大规模土地整治、生态退耕、国土空间规划布局调整等工作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我们将完成包括深入研究典型地段水土流失与生态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有效的水土流失解决方案,同时对工作区的碳储量、碳汇分布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全面评估,提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或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决策建议等报告;绘制生态地质分区评价图、湿地分布图等图件,此外将完成苏南丘陵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调查技术指南。”周红卫介绍。
太湖的功能定位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长三角区域水安全保障重要载体”“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做好太湖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能更好地摸清“家底”,为太湖治理“把脉摸底”“开方抓药”,从而更好地守护江南水乡和太湖“明珠”之美,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