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由中铁四局二公司承建的苏锡常太湖隧道工程南泉段施工现场,工人们冒着酷暑高温拼抢施工进度,加快隧道主体工程建设。
有一种美,叫“高温下的坚守”。气温节节攀升,街头热浪滚滚,但总有一群“战士”在烈日下坚守岗位,为城市建设、市民生活默默付出,接受着高温“烤”验。他们的汗水值得每一个人尊重。
“汗”卫碧水蓝天: 他为何穿两件T恤奔赴现场?
对于做喷涂、包装印刷等行业的工厂来说,高温天油漆油墨干得快、出品好。然而随之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却是臭氧的重要前体物。连日来,一场针对VOCs的“大风2号”行动在锡城悄然展开,环保人员头顶酷暑、脚踏热浪,上露台、趟臭水沟、爬垃圾堆、烈日下采集环境数据,夜以继日“汗”卫碧水蓝天。
位于滨湖区南泉的山水科技工业中心就在无锡8个大气国控监测点之一的雪浪站附近。自11日大风行动2号启动以来,被“抽”到滨湖区交叉检查的宜兴市环境监察局执法人员张志飞就在这一带“活动”。在参加完全市的环保夜查行动稍作休整后,张志飞便赶到山水科技工业中心与无锡市滨湖生态环境局环境监察大队中队长欧世军“会合”。根据行动计划,必须保证每天检查的企业不少于8家。
从早上8:30到11:00,执法组一共跑了三家企业。“这个注塑机的排风口为何感觉不到吸力?”11:30,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但执法组仍在一家专门做无人机遥控器的企业密闭车间内“转悠”。张志飞掏出一个塑料袋放在排风口,观察发现毫无动静,立刻提出要去楼顶看看废气处理设施。当来到四楼楼顶检查发现风机是正常运转的,他当即向企业负责人提出了建议:管道太长,功率不够,需要该设备厂家来进行改良。烈日下,张志飞早已“汗水湿透衣背”,军绿色的T恤已经变成“墨绿色”了。
当被问及环保执法为何不穿制服时,他表示出些许 “尴尬”。“前一天零点夜查到凌晨4点多才结束!”他告诉记者,回到临时住处换下湿透的制服后,累得倒头就睡。制服湿了没法穿,张志飞特意穿了两件T恤。他说,环保执法一跑就是一整天,在外换衣服也不方便,尤其是汗湿了贴在身上很是不雅,影响执法形象。穿两件T恤,就算里面的湿了,外面看不出来。可是,“今天太热了,两件衣服都湿透了!”张志飞说,他也算是有执法经验的“老将”了,或许是因为当天气温太高“失算”了。
今年以来,无锡市超八成污染天是臭氧所致,臭氧已成为影响无锡空气优良天数的首要因素。尤其是近两日,锡城晴空万里、酷热难当,正是臭氧污染高峰期。高温天以来,各区生态环境局一把手局长带队,开展零点夜查行动。与此同时,代号为“大风2号”的夏季VOCs精准执法检查行动也在全市铺开,以各板块交叉检查执法的方式进行地毯式检查。重点对无锡市辖区的八个重点区域涉VOCs排放工业企业、油品贮存、汽车维修、餐饮等涉VOCs排放的行业进行强化精准执法检查。
为了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执法人员经常需要爬到屋顶的烟囱,查看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监测有组织废气的排放情况,经常是还不到吃午饭的时候,执法服就已经全部汗湿了。不过,环保执法人员表示,为了无锡的碧水蓝天,晒到“融化”也心甘情愿。
高温下的消防员: 在“中暑边缘试探”
8月12日下午近7时,惠山区钱桥街道一民房发生火灾,消防救援人员到场扑灭火势后,两名队员体力不支坐倒在地,出现了中暑的症状。随着高温天的到来,给消防救援人员的灭火救援带来了不少困难,在“中暑边缘试探”几乎成了常态。
“那天呢也是赶巧了,当时我们正好在训练。”钱桥专职消防队队长缪振宇介绍,8月12日傍晚,他们正在进行5公里跑步训练,快结束时接到报警,于是立即穿上厚厚的装备赶往现场。
缪振宇说,那天算是特殊情况,救完火连他都有些受不了。不过进入高温天来,经常可以看到消防救援人员灭火后瘫坐在地的新闻。而说起高温的影响,就不得不提到消防救援人员的防护服,因为防火需要,衣服使用的是防火材料,既厚实又不透气。
记者现场体验穿上消防服的感觉,不到1分钟的时间全身便开始冒汗,一旁的电风扇已经无法带来凉意。虽然不至于困难到寸步难行,但每一个动作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当然,真正的考验显然不是衣服的重量,完全不透风的密闭性才是最大考验。衣服封闭不透气,温度迅速拔高,几个简单的原地运动,成片的汗水就顺着胳膊、背部、大腿流至靴子内。
据介绍,消防员的一套装备重量超过30公斤,如果再加上两盘水带,那么几乎就是背着一个人在跑,因此一旦遇上高温天,防护服就被称为“移动桑拿房”,有人甚至笑称这是“在中暑的边缘试探”。
115℃ 市政工人:烈日下修复路面保出行
刚刚摊铺的沥青,表面温度高达115摄氏度以上。锡城持续高温天气,为确保市管道路运行安全,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的施工人员“战高温,保出行”。
12日,市政工人在鸿桥路对路面进行修复作业,市管鸿桥路段,由于重车行驶等原因,路面病害问题多发,目前正在进行专项整修。五湖大道隐秀路口的积水点处也正在新排出水管网,由于涉及开挖、排管,工作基本要在白天进行。市中心及一些重要道路因为日间交通繁忙,只能在夜间进行施工。
防疫转运司机: 50℃车厢里“全副武装”
现在公交车都有空调了,但还有一群驾驶员在烈日下,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坚守在中央车站、机场。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转运途中五六十摄氏度的公交车厢内始终不能开启冷空调,他们的衣服每天都要湿透几遍。
上午9点,在火车站出站口,刚刚完成通宵转运任务的王为明正脱下防护服,里面的上衣已被汗水浸透。他用纸巾擦了擦身上的汗,将身子凑近电风扇吹风降温。43岁的王为明是一名105路公交司机,开公交车已有11年,大他5岁的哥哥王为军也是一名公交司机,开的是95路。今年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兄弟两人成了防疫专线首批冲锋队员,从2月15日一直坚守到现在,共180多天。
“工作十多年,这是第一个穿着防护服工作的夏天,天天‘洗桑拿’。”王为明负责经开区乘客的转运,接送他们到指定的地点进行核酸检测。由于工作中需要穿防护服、戴手套和口罩,高温天气的转运“烤”验加倍。“最难熬的是中午到下午这段时间,车厢最高温度超过50℃,我们在转运的途中全副武装也不能开空调。”王为明说,从火车站到指定的核酸监测点来回30多公里,完成乘客转运后,还要开车到消毒点给车辆进行消杀工作,一趟下来需2个多小时。每次回到站点时,身上里里外外都湿透了,鞋里也淌着汗水,身上都起了痱子。
周伟强也是防疫转运保障专线的一名转运司机。上午8点,夜班的同事还没下班,他就已提前抵达“大本营”,换上防护服“接棒”待命。上午10点,户外气温接近35℃,周伟强正头顶烈日给车辆做例保,检查车辆的各个部件。记者跟随周伟强来到转运车上,仿佛进了一个大蒸笼,闷热难耐,而全副武装的周伟强此刻已汗如雨下。
“和开公交车不同,我们要密切关注乘客的动态情况,及时疏导他们的情绪,化解他们因旅途劳累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周伟强说,有一次在转运过程中,一名来自高风险地区的老阿姨下了火车着急回家接孙子,得知要到指定地点做核酸检测,老人当场拍桌子发脾气,也不肯配合。周伟强足足解释和安抚了半小时,老人的情绪才平复。
当前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无锡公交集团仍有8条防疫转运保障专线奔跑在车站、机场等各大交通枢纽,30名驾驶员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地承担着防疫转运工作。“他们都是驾龄10年以上的老司机,大多是党员、劳模标兵和班组骨干。”无锡公交集团新城营运部党支部书记周碧峰说,为了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这批防疫线上的司机不轻易换人,为此他们要“一战到底”。
空调“续命师”: 用自我“烤”验换他人清凉
眼下的高温天,命都是空调给的,空调维修人员无异于“续命师”。他们在炎炎烈日下奔波于一台台空调之间,用自我“烤”验换来他人的夏日清凉。
吹着凉凉的空调风,家住惠山区银河湾紫苑的吴女士终于放下心来。她家是300多平方米的复式结构,装有两个中央空调主机。“每到夏天,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来了,刚开始不制冷,维修人员加足了制冷剂后,空调送风时又伴随高频啸叫声,太难了。幸亏师傅及时上门更换空调芯片解决了问题,不然这么热的天怎么过哟。”吴女士说,最近周边小区有很多类似的中央空调故障,她每天都看到空调维修师傅马不停蹄地跑完这家跑那家,抢修单子从早排到晚,真的很辛苦。
“越是天热,空调维修单就越多,最近都是超负荷工作。尽管如此,还是会有当天单无法排完的情况。”张海泉是一名空调维修师傅,这两天,他每天早上6点就要开工,忙到晚上12点是常事,身上衣服湿了直接被太阳烤干,一天出这么三四身大汗是“标配”。他告诉记者,空调维修大多是急单,要求立马上门,尤其是高温天,更是单单催。当前空调维修基本都能做到24小时内上门服务,最快3小时内处理完毕。但最近工作量实在太大,需要等1-2天也是有的。不制冷、压缩机等机械老化最为常见,导致故障的源头,大多是空调安装位置不散热这一通病。”据他介绍,无锡属于亚热带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导致空调热气散不掉,再加上城市造房越来越多,空调机位越来越小,安装不合理,所以很多故障不是空调本身问题,而是散热不理想。他支招市民,为了避免高温天气抢修工作量大而导致的延迟上门服务,市民应该在平时就经常使用、查看空调,而不是等到天热才扎堆排队等待修理。
无锡市新锦东冷暖设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梁苏杭告诉记者,当前,公司每天能接到150个维修单和100多个报修电话,20多辆维修车天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没有轮班制,每天都满员满负荷工作,晚上至少要到八九点才能下班,最晚的一次5个工人通宵抢修——这些就是眼下空调维修工鏖战高温的真实写照。
地铁架修:为保安全,越是闷热越不能松弦
“刚把换下来的一身工作服拿到车间外通风处晾去了,十几分钟不到,全身又汗透了。”地铁架修工小张满脸是汗,手臂上汗水夹着黑色机油和灰尘往下淌。8月14日,室外温度接近39摄氏度,整个地铁西漳车辆段2万多平方米检修车间像个“大蒸笼”,蜷在机车沟槽里拆卸电机的工人忍受着封闭不透气的高温作业环境,3个多小时拆完16个电机,每人衣服拧出半盆汗水。
地铁架修就像是一台“手术”,不能出半点儿差错。“运行多年的地铁底部积满了灰尘,将连接两个车厢的电机线拆开,送到另一处清洁、检测。”班组里3个工人在几列车厢之间的狭小空间里拆线、包装、来回运送,基本上是穿着湿衣服干活。“实在太闷热了,进来之前喝足了水,再带上一大杯茶叶水。”检修工小李说,每干一个多小时,他们会出去呼吸点新鲜空气,防止中暑。
“越热越不能出错,脑子要时刻保持清醒。”在另一个闷热的车厢内,几名工人在换电机线,“一列车2000多根电机线分布在许多小方盒里,一根也不能接错。”在高温不透风的环境里,电机工小马头上系着一条毛巾,防止汗滴到眼睛里,容易一瞬间眼花。
为什么不安装空调或电风扇?记者从机车架修通道走出来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像地铁车辆段这样的大型车间,全国尚无安装空调的先例,空间太大,空调功率达不到,而且车间顶上有行车轨道和吊装设备,也不具备安装电风扇的可能性。”车辆段负责人向记者道出原委,移动的电风扇车间里配了几台,但是大部分工种都是流动作业,用处不大。
“一天下来浑身都是臭的,衣服汗湿又晾干不知道多少回。”工人们打趣地说,关乎乘客安全,我们不敢松懈,哪怕是在高温天气下,也要精益求精。
机务人员:炙热的停机坪上,他们为安全“带盐”
炙热的停机坪、繁忙的空港……站在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候机楼透过落地玻璃向外望,停机坪上除了一架架飞机,还有不少机场机务人员正在忙碌着,他们中有的是飞机放行员,有的是机坪监护员,还有的是特种车辆驾驶员、绿化管理员……虽然岗位不同,但在炎炎烈日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为安全“带盐”。
遮阳帽挡不住汗水的流淌,衣服上结出了白色的盐花。昨天中午,记者来到硕放机场停机坪,工作人员用测温枪对着地面“嘀”了一下,显示59℃。一架刚刚降落的飞机肚皮下,地面服务部放行员李刚正和同事们前前后后做着例检工作,按照工单,30分钟内,他们需要对机头、机身、机尾、桨叶、发动机、滑油系统等100多个部位进行检查。像这样,李刚每天至少要检查25架次。他说,在检查飞机的过程中有三个地方的温度特别高:空调排气口、发动机尾喷口、机轮刹车片,特别是发动机尾喷口附近可以达到灼人的温度。
在2号停机位,一架客机正等候旅客的到来,按照规定,“90后”小伙、机坪监护员王佳鹏提前一个半小时就要站在飞机的上客处执勤,此时太阳正烈,四周没有一点遮挡物,轰隆作响的引擎吹出阵阵热浪,让人不觉心生烦躁。王佳鹏头戴遮阳帽,豆大的汗水在脸颊上滑动。“我的主要任务是保障飞机30米范围内不得有闲杂人员出现,保证飞机外围的绝对安全。” 他说,“在滚烫的水泥地上走来走去很费鞋,一个夏天下来鞋底就被磨没了。我们从早到晚每天要在机坪上待上8个小时。”
在停机坪最东面的联络道,1993年出生的张歆杰对着临行前的川航客机敬了一个礼,机长也很有礼貌地进行回敬。联络道位于滑行道和跑道之间,飞机在这里等待最后的起飞,作为这里的监护员,张歆杰需要保障飞机起飞和降落的交通安全。“我是军人出身,这点太阳对我而言不算什么。”在每天长达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他目送着190多架飞机降落和起飞,空的时候,他就蹲在身后的板房里用冷水冲下脸,放松一下。
温度再高,也高不过维护飞机安全的标准。李刚说,“飞机的安全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高温天气里,更不能松懈,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负责,更是对乘机旅客安全的保障。”(本网综合)
2024-04-02
2023-05-14
2023-05-12
2023-05-10
2023-05-02
2023-03-21
2023-03-15
2023-03-05
2023-03-04
2023-02-17
2023-01-28
2023-01-26
2023-01-25
2023-01-24
2023-01-22
2023-01-22
2023-01-21
2023-01-21
2023-01-21
202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