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今年春节前后,AI成为一个高频热词。杭州人工智能科技新锐频频刷屏全球互联网。
今天,杭州市教育局联合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家团队,正式推出一档“杭州市中小学校‘与AI同行’人工智能教育通识系列讲座”。讲座的初衷,是为了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AI的种子。
杭州作为人工智能研发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在教育领域也遍布着AI的印记。越来越多的“AI+教育”应用场景,正引领着当前教育的深刻变革。
场景1
传统课堂较难呈现的实验 老师用AI搞定了
在富春第七小学(以下简称“富春七小”)的校园里,一堂科学课正在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
“同学们,我们知道声音可以用耳朵听到,但你们是否‘看到’过呢?”科学老师郎迪青的一席话,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现场,郎老师用AI做了一个“波动入门”的虚拟实验。当她启动声音按钮,音箱里传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大屏幕上呈现的声音频率和波幅也在发生变化。“仔细观察,可以看出什么规律吗?”郎老师问道。
“频率高,声音变尖了,声波变密了。”“声音调大后,振幅也变大了,声波的波峰和波谷距离变宽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频率和振幅的概念比较抽象,传统的课堂实验较难呈现,现在通过AI技术,声音‘具象’化了。”郎老师笑着说。
当前,杭州市正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科学领杭”项目,富春七小作为试点校,依托市域平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这个平台中内置了精品课程资源库与AI教案生成功能,能帮助教师快速整合图文、视频、虚拟实验等多元素材。”富春七小党总支书记章振乐坦言,庞大的教育资源,能更好地丰富课堂,也让老师的备课多了很多“法宝”。
学生们也对这套系统爱不释手,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向“AI小助手”提问,并时时得到及时反馈。“过去学生都是被动吸收知识,我们也在培养孩子提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驱动,让他们有兴趣地学。而学生们通过接触AI,学习效率也在不断提升。”
章振乐举了一个例子,学校有一位六年级学生杨曦哲,非常善于用AI工具辅助教学。比如为了高效背英语单词,小杨把教材上的新单词上传到AI系统,并生成了一个有趣的英文故事还配有翻译。背故事有语境,可比一个个单词死记硬背高效得多,同时对各个新单词的用法也可以了然于心。小杨把这方法还拍成短视频上传到视频号上,获得了10万+点赞。
场景2
学生在校开不开心 AI会发送心情提醒
昨天下午,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走进杭州市钱学森学校,将前沿的机器人带到了中小学的课堂上。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学校、浙江省首批人工智能学校,钱学森学校一直在探索人工智能在校园各方面的应用。
上学期期末,钱学森学校发布了一张学生“心情指数成绩单”,数据源于学校开发的一套人工智能心理健康预警平台“爱心小叮当”(下文简称“小叮当”)。平台可以通过无感识别学生表情,并通过算法生成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一系列数据。
在这份“成绩单”中,全年学生笑容比较灿烂的是三四月。在周一至周五的校园生活中,学生最快乐的一天是周三,在一天24小时中,12:00-13:00.在校园中可以看到最多的笑脸。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唐彩斌更关注的另一组数据:1月、2月孩子笑脸最少。“这警醒我们,期末期间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唐彩斌说,学校会研究数据背后的原因,作为制定心理健康举措的参考。
当下,“小叮当”已经成为班主任们最得力的助手。“如果有孩子连续若干天开心指数较低,老师就会收到心情提醒。系统每周会推送上周情绪较低落的学生名单,我再结合上周发生的事和其他人的反馈,判断对这些学生的关注是否到位。”班主任黄丽娜说,老师不能每时每刻在学生身边,加上有些学生情感不外露,有了“小叮当”,班主任工作可以做得更细致,特别好用。
系统在开发之初,数据的采集、使用和保留,须家长授权,且只保留心理健康相关数据。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小叮当”在全校铺开,而家长们也成为使用最多的一个群体。“AI设备通过识别孩子的表情后,会将照片定向推送给家长。”一位妈妈说,每次看到孩子的笑容,会感觉很治愈,但如果看到孩子情绪不好,她晚上会烧点好吃的,跟孩子聊聊天,问问他为什么不开心:“过去我们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有了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孩子的近况,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学校希望,家长不只关注学生成绩,也要多关注学生在学校到底开不开心。无论学校家长还是老师,都要真真切切地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唐彩斌说。
场景3
学校里搭建智慧场馆 “AI体验”触手可及
中午,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的“AI未来馆”里一片热闹场景。有的学生正在和人机下象棋,有的学生正在给小车编程,还有的学生正在体验人脸识别技术……200平方米的场馆里,进进出出体验的学生络绎不绝,俨然成为学生最喜爱的打卡地。
上个学期的休业式上,学校“AI未来馆”正式开馆,一同揭牌的还有“人工智能少年研究院”。在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章汉平看来,要培养学生的“AI思维”,必须要有实践基地,打开他们的眼界,兴趣是在实践体验中慢慢培养的。
人工智能是高技术领域,为了实现研究院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背靠浙大城市学院做技术支撑。浙大城市学院信息和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潘树文教授带着团队,每周进学校给孩子们上两个课时的AI主题社团课。“课程我们是网上选课,刚一上线,40个名额就被抢完了,可见课程的受欢迎程度。”章汉平笑着说。
为了开好课程,学校和浙大城市学院的专家团进行了多轮协商。一方面要把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融入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章汉平展望道,希望能在高校专家的指导下,开发出一些适合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和实践体验项目,向更多兄弟学校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AI未来馆”并不是最终形态,未来还将拓宽到400平方米,并邀请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加入“AI+教育”的行动中来。场馆也将向各中小学开放,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携手培养具有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青少年。
聚焦市域
打造四年行动计划 探索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
去年11月《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发布,全面部署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而杭州的“AI+教育”的探索步伐已经早早迈开。
早在2015—2020年,杭州市共建成439所杭州市智慧教育示范校。从2021年起,分二批启动了50所数字教育创新校建设,从新型基建、教学模式、资源应用和治理样态等四个维度上激发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场景应用。
面向未来,市教育局也做好了谋划。去年4月,《杭州市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正式发布,从数智强基、数智治理、数智优学和数智人才四个维度全面擘画了我市未来几年数字教育的发展蓝图。
“AI时代的到来,杭州正以深化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促进学校数字化转型。”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7年,全市智慧校园建成比例不低于95%。
伴随着智慧校园迭代的同时,杭州积极鼓励学校推进数字化与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通过持续创新课堂教与学的模式,普及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混合式、体验式、探究式、精准式教学,培育自适应及个性化学习、学情智能诊断、数据驱动评价等智能场景应用。“近年来,杭州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智慧教育案例,这些经验做法正向全市推广。”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AI+教育”最终聚焦的是人的成长,杭州在提升学生和教师的数字素养上不遗余力。一方面通过开展学生信息素养实践探究活动,以市、区(县、市)、校三级推进方式,持续开展科创实践、计算思维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另一方面,落实《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支持各区各校开展教师数字素养评测与针对性培训,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性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减负增效。
“我们将大力推进城市大脑2.0智慧教育场景建设,积极打造教育服务精准便捷、优质资源共享普惠、学生成长多维助力、校园安全立体守护的杭州‘智慧教育’新生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AI+教育”的各类应用场景正在杭州校园里涌现。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