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伟 浙大儿院医务部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儿童心血管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小儿心律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副组长。 专业方向:擅长儿童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先心病介入治疗及心律失常射频消融。
笔述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 汪伟主任医师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或节律异常,虽然常见于成年人,但儿童也可能发生心律失常。
我曾接诊过一名13岁的男孩,因反复发作的心悸就诊。发作时,心率突然加速,伴有头晕和胸闷,心电图检查显示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药物治疗虽有效,但发作仍频繁。最终,男孩接受了射频消融术,术后病情完全控制,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运动。
儿童的心律失常种类繁多,既包括无症状的生理性异常,也可能是威胁生命的病理性问题。及时识别并正确应对心律失常,对儿童心脏健康的保护至关重要。
心律失常的类型及表现
儿童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早搏(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等。
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增快,常因发热、情绪激动或运动引发,一般为生理性,但若反复发作则需进一步评估。
窦性心动过缓:心率过慢,常见于运动员或健康儿童,但如果伴有头晕或乏力,可能需要排查潜在的心脏问题。
早搏:房性或室性早搏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多为良性,但频繁室性早搏需进一步检查。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PSVT是儿童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突然加快,伴有胸闷、头晕或晕厥,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虽然在儿童中少见,但一旦出现,提示潜在严重的心脏疾病。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评估
孩子心慌、胸闷、乏力……这些都可能是心律失常的信号。
儿童心律失常的症状多样,可能表现为心慌、胸闷、乏力、晕厥,或仅在剧烈运动后才显现。由于儿童无法准确表达症状,家长和医生需要格外细心地观察。甚至有些看似与心脏无关的表现,如呼吸困难、疲劳、喂养欠佳、发育迟缓等,也可能是心律失常的信号。因此,家长应留意孩子的行为和身体状态,及早发现问题。
心律失常的诊断依赖于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等检查方法,对于复杂或阵发性的情况,还需借助运动负荷试验或电生理检查来确定病因。
如果孩子确诊心律失常,该如何应对呢?
1.注意生活方式和诱发因素
儿童心律失常常受情绪、疲劳或药物影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规律作息对于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发作至关重要,家长应帮助孩子避免过度劳累和摄入过多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
2.药物治疗
对于如PSVT等频繁发作的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一线选择。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它们能有效降低心率和减少发作频率。
3.射频消融术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是另一种选择。浙大儿院开展的射频消融手术已经非常成熟,通过消融异常电活动的来源点,射频消融在儿童中有很好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4.植入式设备
对于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或有恶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儿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日常管理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和儿童的具体情况来制订。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电生理治疗、起搏器植入等。家长需与医生紧密配合,按时随访,定期调整治疗方案。
我曾遇到过一些家长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擅自减药或停药,导致孩子病情反复甚至恶化。因此,家长务必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调整治疗。
预防心律失常,除了关心遗传或先天性心脏病等不可控因素,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的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减少高糖高脂饮食、避免含咖啡因食物,能有效降低心律失常风险。
对确诊的患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作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兴奋,是日常管理的关键。同时,应教育孩子学会自我观察,出现异常时及时告知家长或医生。
总而言之,如果能够尽早发现并正确应对心律失常,大多数儿童在治疗后都能恢复正常生活。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