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64次会议举行,宣布湿地城市认证计划新增31个城市,其中,中国有9个城市榜上有名,苏州市上榜,获评由《湿地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这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目前,江苏省的国际湿地城市已达3个,分别为:常熟市、盐城市、苏州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经过两轮严格审核
苏州再添一张世界级名片
湿地城市认证计划于2015年推出,鼓励城市认识到其湿地(无论是自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的重要性,并致力于保护湿地。
2022年,苏州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不仅是对城市资源本底全面审视,更是对生态保护举措和理念的高标准考验。除了要满足公约组织制定的准则外,湿地城市认证还须经过国内、国际两轮严格审核。
获得湿地认证的城市将在定于2025年7月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Ramsar COP15)上得到正式认可。
这些城市因其在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城市湿地方面做出的杰出努力而受到表彰。
目前,全球湿地城市总数达74个,中国湿地城市总数22个,数量依然位居全球第一。
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城市湿地
走出“苏州路径”
苏州拥有太湖、长江等400多个湖泊和2万多条河流、158公里的长江岸线和82公里的京杭大运河,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市湿地总面积达497.96万亩,湿地率达38.35%,内陆湖泊湿地面积占比全省第一、全国前茅。
得天独厚的资源为苏州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底色,不光只靠“天赋”,十余年来,苏州成功地将湿地保护率提升至70%以上,每年都有大批候鸟来“打卡”。
加强保护管理
早在2009年,苏州便引领全国地级市之先,成立了首家独立建制的湿地保护管理站,而后,各市(县)区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以强化队伍建设。
以法治力量守护“大美湿地”,苏州同样走在前列,2012年,苏州在全省率先、全国较早出台湿地保护条例——《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
苏州的湿地保护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多部门的联合行动,形成了多部门共同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在铁路、公路、轨交等重大建设项目中,湿地主管部门提前介入,参与制定和优化线路方案。
科学修复湿地
强化智慧监测
苏州长期从水质、气象、生物、土壤四个方面,对省市级重要湿地开展系统化监测研究。
“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近年来,为提升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苏州一方面严控生态保护空间,另一方面,强化污染防治,加大湿地生态修复。
此外,苏州已建成覆盖全市的湿地生态网络感知系统,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加强科普宣教
保护湿地,苏州还积极探索湿地自然教育学校融合新模式,推动湿地自然教育和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2023年年初,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契机,启动了“国际湿地城市联盟自然学校”的建设,让学校与周边湿地公园
成为亲密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全新的湿地自然教育平台,历时两年,全市共有两批20所中小学成为联盟自然学校的一员,日前,第三批联盟自然学校的建设正式启动,两年来,已有超过2万名中小学生常态化在湿地公园接受自然教育。
湿地之美美不胜收,苏州将一如既往加强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持续推进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