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江苏税务部门推出了江苏大运河税史研学路线。
790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至今仍千里通波,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8座设区市,成为大运河河道最长、文化遗存最丰富、保存状况最好和航运利用率最高的区段。
大运河孕育了我国独特的税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税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大运河的漕运,为中央政府运送了粮食和赋税;航运产生的关税,也是运河沿线地方政府重要收入来源。结合大运河江苏段沿岸重要节点城市,江苏省税务部门特推出“江苏大运河税史研学路线”,展现江苏大运河深厚的税收文化底蕴和时代风采。
在大运河自鲁入苏的第一站徐州,有窑湾古镇,这里曾经是漕粮运输和海州盐运的要津。古镇内至今保存着一块立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禁收落地税告示碑,昭示着当年古镇规范的税收管理秩序。
向南进入宿迁,现在的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在清朝时是检查往来船只,收缴关税的地方。现在公园已是宿迁著名的历史文化地标。
到淮安,可以看到榷关,这是中央设在地方的税务机构。鼎盛时期,淮安榷关有“居天下强半”的美誉。
在榷关旁,是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在明清时期,船至榷关前,必须先完税,经检验后,方能开闸放行。值得一提的是,板闸是全国发现唯一一座木板衬底的石闸遗存。
淮安作为漕运之都,这里还有中国漕运博物馆。漕运中的税收,一直是古代历朝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博物馆与其附近的漕运总督署遗址相整合,完整地展示了中国漕运的恢弘历史和灿烂文化。
到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各地游客慕名寻访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就在这里,博物馆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等,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
扬州繁华以盐盛,盐税文化深深融进了扬州的历史发展脉络。两淮盐运使司,则是从元代到民国,政府在扬州设立的盐税征管机构。
提到盐税,就不得不提大运河的重要支流——古盐运河,它流过泰州全境。位于泰州的江苏盐税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盐税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其中的镇馆之宝为北宋税务铜印,为研究我国古代税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运河流过镇江,可以看到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隋唐时期大运河开凿以后,这里成为南北水上交通咽喉和漕运枢纽。街区内有税务司公馆旧址,是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
在无锡,税务部门打造了“法润税韵”崇法传承线,形成一条绵延6公里的“大运河税收普法带”,“水韵”与“税韵”呼应,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来到运河江苏段最后一站苏州市,浒墅关古镇是必不可少的打卡点,运河钞关建立起来后,浒墅关贸易日渐繁华,是运河上名副其实的钱匣子。(祁帆)
(一张H5图看尽运河城市税收文化底蕴)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