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 卞梦婷 记者 鲍仁 通讯员 吴慧敏)新春时节,户外依旧寒冷,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大泗镇康乐村的一座座温室大棚内,却暖意融融。一排排小青菜伸展着嫩叶,村民们手持割菜刀,三五成群地采收青菜,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大棚外的大道上,村党支部书记孔德付带领大家将一袋袋青菜装上大货车。
“春节期间,小青菜市场需求量大,我们要抓紧赶工,保证供应。”孔德付说,2021年,康乐村与南京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持续供应小青菜,“这家企业旗下有1000多家早餐店,是南京家喻户晓的早餐品牌,跟他们合作,咱们的小青菜不愁卖!”
在孔德付看来,农产品“种得好”不等于“卖得火”,想在市场站稳脚跟,选对产品找准销路是关键。“一开始,我们尝试种植韭菜、黄瓜、西红柿等品种,但这些蔬菜季节性强,种多了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孔德付四处奔波,辗转多地考察学习,偶然间发现了藏在小青菜里的“致富经”。
小青菜种植成本低、生长快,不受季节限制,是江浙地区市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家常菜。每斤利润虽少,但进行规模化种植,以量取胜依然有利可图,而且能盘活村里大片闲置土地、低效用地,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番讨论研究后,村里决定采用“党组织+企业+村集体”的发展模式,整合各类资金、资产和资源,与江苏拓世达供应链有限公司进行长期订单式产销合作。平平无奇的小青菜成了康乐村实现稳增收、稳就业的支柱性产业。
“原本村里仅流转了60亩地种植小青菜,后来规模越来越大,市场供不应求,干脆又流转了200多亩地。”孔德付指着面前大片的绿色大棚,颇为自豪。如今,村里各类设施蔬菜大棚200余栋,每年可种植5茬小青菜,年产量约400万吨,带动3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家住附近时庄村的李长茂已经76岁,两年前“慕名”前来打工。“从家到大棚骑自行车不到20分钟,近得很,平时就是割菜,不怎么累,工资也不少。”依托蔬菜大棚,一大批像李长茂这样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孔德付说,“春种秋收”变“四季丰收”,蔬菜大棚帮助不少身体硬朗的老年人实现再就业,村民的“钱袋子”鼓了,邻里间矛盾也少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打算立足本土优势,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延长产业链,通过线下定点、网络直播等多元销售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让我们康乐村的小青菜走出江苏、走向全国。”孔德付说。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