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27日盐城讯 近日,盐城市滨海县的中小学生放学回家时,都带回了县教育局和县关工委发给家长的关于《防范电信诈骗、远离“两卡”犯罪》的一封信,这是该县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的“带法回家”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镜头。据悉,滨海县“带法回家”活动已连续开展了16年,促进了全县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营造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氛围。
探索普法新路,提升法治实效
滨海县开展中小学生“带法回家”这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还要追溯到2006年。当时,该县东坎街道三里小学常有学生打架斗殴、闯红灯、逃课等不良行为,学校及时组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纠正不良行为。但是,对学生进行的法纪教育,其家长并不知情;有的家长因缺乏法律知识,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不闻不问,因而法制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于是,学校根据普法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等,从《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摘录条文,先组织学生学习,再让学生带回家与家长一起阅读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打架斗殴、闯红灯、逃课等现象大幅度减少。
该县关工委将三里小学的经验在全县中小学推广,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家长主动学法,自觉培养守法、用法意识。
坚持“八个并举”,推进普法进校
为推动学生“带法回家”活动有效开展,引导学生学法、知法,滨海县各中小学以“带法回家”活动为契机,坚持“八个并举”,着力推进法律知识进校园、进课堂。
每周一题。每周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一个与未成年人成长相关的法律条文,并布置一道法律问题,学生带回家与家长共同回答,回校后学生汇报交流答案,形成亲子、师生互动。
每月一讲。每月组织一次主题班会,以学生讲小故事的形式,把发生在自己身边或者自己知道的案例与同学交流,主题班会选出有典型意义的小故事,在每学期结束前汇编成册,由同学带回家和家长共同学习。
每学期一报。每学期围绕学生法治学习主题和内容,出一期图文并茂的黑板报或手抄报,并通过家长会的形式组织家长观摩学习。
每学年一赛。每学年,滨海县关工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教育局、县法宣办联合举办一次中小学生法治主题征文、书画等竞赛活动,评选出优秀作品在县内媒体、校园媒体刊登,对优胜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开展一次宪法晨读活动。每次宪法晨读时间不少于15分钟,重点朗读宪法有关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宪法意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组织学唱一首歌曲。把学生学唱歌曲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位学生至少会唱一首校园法治歌曲。定期组织开展校园法治歌曲演唱活动,造浓法治教育氛围。
举办一场宣誓仪式。组织学生举行“成长礼”“守法礼”宣誓仪式,通过隆重的仪式,提高广大青少年主动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情,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敬畏意识。
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各学校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带法回家”实践小组,在“五老”的带领下,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街头、乡村,开展生动活泼的普法宣传社会实践活动。
实行量化考评,推进法治教育
近年来,滨海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学生“带法回家”活动,把学生“带法回家”活动列入普法工作整体规划,制定活动方案和考核办法。
该县关工委、教育局每年都要制定中小学生“带法回家”活动考评细则,对每一项活动项目及取得的效果进行量化,按月考评推进,年底进行评比。各学校都成立专项活动小组,负责对接、指导和整理本校周、月、学期、年度学生“带法回家”相关活动事项及情况反馈。年终,县法宣办进行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学校、师生及家庭在全县“带法回家”活动总结会议上予以通报表彰和奖励。
普法化春雨,润苗细无声。16年来,滨海县坚持开展的学生“带法回家”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主题明确、家校互动、社会参与的普法教育机制,有效推动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郭乃军 刘军)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