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记者和鸟友在邵伯湖一小岛上拍摄鸟类,发现小岛四周的滩涂上有不少河蚌,其中有一些疑似曾经报道过的背瘤丽蚌。11月17日,经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魏文志辨认,这些正是背瘤丽蚌,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
这种河蚌
壳上长了很多“瘤”
今年邵伯湖水位比较低,小岛周边的滩涂也露出来了。记者在现场看到,滩涂上有一些河蚌。而在靠近滩涂的浅水中,河蚌更多,随着水浪不时露出蚌壳。
这些河蚌中,既有常见的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这两种河蚌,尤其是后者,是现在人们最常吃的河蚌),也有另一种河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蚌壳上有瘤状的凸起。记者发现,这种有瘤状凸起的河蚌,数量也不少。
老渔民说
这种河蚌俗称“麻瘤子”
送记者和鸟友上岛的邵伯湖老渔民马长标介绍,这种长“瘤”的河蚌,俗称“麻瘤子”。
“这种河蚌我们过去是经常吃的。”马长标说,在兴起吃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前,在湖区流行的是吃“麻瘤子”,“这种河蚌的肉好吃,味道更香。”
由于“麻瘤子”个头小,肉自然也少,久而久之,就被个头更大、肉更多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取而代之了。
专家说法
“麻瘤子”原来是背瘤丽蚌
昨天,记者将拍摄的照片传给魏文志,他看后表示,这种河蚌正是背瘤丽蚌。
高宝邵伯湖渔管办渔政二大队负责人孔翔介绍,十多年前,邵伯湖在建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时候,就请专家团队专门做过水生生物的调查,那时就发现有一定数量的背瘤丽蚌。
“邵伯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就是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无齿蚌、丽蚌、背瘤丽蚌、河蚬等淡水贝类。”孔翔说,2009年,邵伯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正式成立,经过十多年的保护,蚌类的种质资源得到了很大的恢复,记者和鸟友拍摄鸟类的小岛,正处于保护区,这也是为什么记者能在河滩上见到不少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瘤丽蚌等河蚌的原因,“让水产种质资源得到恢复,正是我们建立保护区的目的。”
公式、鳜鱼、黄颡鱼、褶纹冠蚌、无齿蚌、丽蚌、河川沙塘鳢等多种水产种质资源,经过十多年的保护后,种群都有恢复增长。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湖区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植物还有野菱、野大豆、淡水蛏、鹗、黑翅鸢、黑耳鸢、普通⑿√於臁⒑诹撑氐燃甘帧<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