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扬州的医疗器械产业,绕不开一个小镇——广陵区头桥镇。这里,有扬州最大规模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上世纪70年代末,一群头脑灵活的头桥人开始“走四方”,推销医疗器械耗材。十年前,情况悄然发生变化。一些积累了一定资本的营销人,开始回乡投资,涉足上游生产领域。如今,头桥的医疗器械产品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次性耗材类,向高附加值的“大健康”产品转型。
故事一
回乡创业,研发出变色棉签
在头桥医疗器械产业,长丰医疗可谓“异军突起”。开票销售从2020年的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亿元,这背后离不开一个人——长丰医疗总经理王卫东。
“1997年,我开始全国各地跑营销。”王卫东回忆,当时的模式很简单,与医院签订购销合同后,回来组织货源。产品因为不是同一个厂家生产的,被戏称为“大杂烩”。
2009年,已经跑了12年营销的王卫东意识到,不能再卖“大杂烩”了,他决定回乡创业。一开始,公司生产大家都有的产品,竞争很激烈。“要突出重围,唯有创新。”王卫东说。
疫情,让市场对于核酸检测拭子需求旺盛。长丰医疗迅速投入到咽拭子、鼻拭子的研发中来。
“一支小小的棉签,从材质上来说,经历了棉花、粘胶纤维、聚酯纤维、植绒、海绵五代‘迭变’。”王卫东介绍,普通棉签有无触碰到唾液样本,从外观上看不出来,而他们最新研发的变色棉签,一旦检测到唾液样本,就会变为红色,大大提高核酸检测的准确率。这种棉签定价1元,可谓“天花板”价。
“只有不断研发新品,才能提升产品附加值。”王卫东说。
故事二
赴美上市,合作生产“人造肉”
“‘营销大军’加入‘生产大军’是好事,能够丰富头桥的医械产品线,促进行业整体进步。”美华国际董事长、扬州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刘永君说,医疗器械行业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1977年,刘永君加入了头桥最早一批的“营销大军”。“那时,肌肉注射、输液的钢针,经过高温消毒后往往重复使用。很快,一次性耗材替代了重复使用的钢针,这是医械行业的一次巨变。”他说,“再比如,过去镇痛泵产量比较大,现在医院里都用电脑注射泵,它可以精准输入麻药,你再吃过去的老本,产品就卖不出去了。”
紧跟时代步伐,就需要研发新品,就得有人才和技术。
今年初,美华国际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为刘永君引进国际人才和技术,带来了新契机。
“我们了解到,加州有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研发出了‘人造肉’,仿照猪肉、牛肉的口感,添加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替代动物肉。这样做的好处是,绿色低碳,还可减少人体对动物肉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的摄入。”他说,美华国际将与该公司合作生产“人造肉”。
“医械产业的目光不能只局限于医用耗材,而要着眼长远,瞄准更广阔的‘大健康’领域发力。”刘永君说。
故事三
产品转型,开票销售增长八倍
头桥镇党政办主任陈长荣的电脑里有一组数字:2012年头桥医械产业开票销售仅6.5亿元,2021年增长到56.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头桥镇的“营销大军”,从鼎盛时期的近万人,缩减到如今约5000人。
“营销大军”规模缩减一半,医械产业开票销售却增长了八倍。
这背后,离不开“营销大军”转型生产的贡献。
在王卫东看来,如今的医疗领域采购越来越规范,一步步压缩了营销人员的利润空间。“上世纪,医院自行采购;现在,国家集中采购。”他说,国家集中采购的原则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产品从生产商直接到医院,最终让老百姓得实惠。
“营销大军”回乡后,开始投资生产领域,促进了头桥医械产品结构的转型。
“过去,我们生产‘老三样’:麻醉包、镇痛泵、一次性针头。”头桥镇党委书记沈阳说,各家都生产,产品附加值低。近一两年,营销人员回乡后,纷纷投资医用手术高端耗材等项目,头桥医械产业有了质的飞跃。
“未来,我们将瞄准‘大健康’领域,持续招引康复机器人、穿戴式监测设备等项目,做好细分市场的产品。”沈阳表示。(通讯员 孙韵 毛雪芸 张倩记者 朱轩卿)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