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xjnnet.com/d/file/about/2023-01-23/3500edddd528737372b0730a5c0d71de.jpg)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11月21日,2022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世界青年说”圆桌对话环节,5位来自海内外的青年代表同台交流。他们从青年视角出发,结合各自的成长经历,分享了智能传播时代青年一代的新机遇、新挑战。“不管来自世界哪个角落,不管拥有什么样的肤色,我们都要做智能传播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奋斗者!”大家一致表示。
发挥智能传播力量,讲好中国健儿故事
在2022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赛上一举摘金后,徐梦桃俨然成了一种符号式的传播方式,关于她的个人成长事迹、比赛片段、采访语音甚至表情包几乎在一夜之间遍布全网,让人感叹智能传播时代网络传播速度之惊人。本次论坛上,徐梦桃分享了她作为智能传播参与者的亲身经历。
“感谢这个新媒体传播的时代,也感谢智能传媒的平台。”徐梦桃回忆,走出奥运赛场回到房间之后,第一时间打开手机,2000多条短信瞬间涌入,社交平台上滚动着她比赛时的各种短视频,让她惊讶于媒体传播的速度。“智媒平台把我和观众联系了起来,虽然素未谋面,但是我们可以互动、可以共情。”随着时间推移,徐梦桃欣喜地发现,不断有人剪辑比赛视频在不同平台上发布,传播过程中她的“粉丝”群体也在不断扩大。“这种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讲好我们体育人的故事,讲好我们中国冰雪的故事。”徐梦桃说。
除了是运动员,徐梦桃还是新媒体爱好者,早在2013年就开设了个人公众号,后来自己制作并发布短视频,还运营个人微信小程序平台,工作量很大,但她乐在其中。徐梦桃认为,在这个智能传播的时代,人人都可成为视频的制作者、传播者。她希望未来从自己做起,继续发挥传播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体育精神,展现出中国健儿在赛场上的飒爽和生活中的可爱。
大卫·克罗索夫 “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冠军、中俄文化交流使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读博士
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打造优质文化产品
“我跟央视非常有缘,十年前在俄罗斯的时候就跟着央视国际频道学中文,主播们说话都讲究字正腔圆,但到了中国才发现,中国人说话根本不这样,而且有很多方言,特别是到了南方就更听不懂了。所以我想,因为那时还不是智能传播的时代,光通过电视机很难了解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大卫在交流时用流利的中文感叹道:“现在时代变了,通过各种智能平台,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景象,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
在大卫·克罗索夫看来,智能传播时代让年轻人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条件去做好国际文化传播,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造好文化产品。他说,自己第一次来无锡,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无锡菜。“对于无锡菜的甜,我早有耳闻,也一直非常疑惑,无锡人为什么会在菜里面放那么多糖。因为糖在古代是非常昂贵的,所以我猜测,无锡这个地方可能历来经济条件就非常好。果然这次来无锡,我看到了很多发达的城市生活场景。”他提出,甜蜜的无锡菜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特点,是可以好好打磨的文化产品,就像世界各地的人就算不到中国,也能通过茶叶了解中国文化一样。“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坚持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创造优质文化产品,更有创造力地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
智能传播离不开技术支撑和协同创新
未来,智能传播有多神奇?水下也能视频通话。作为一名在读博士,哈桑专注于无线通信、5G等传播技术的研究,他现场分享了正在研究的重点课题——水下通讯。他介绍,虽然如今在空中打电话看上去已经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如果换到水中,对通讯来说就充满了挑战。所以研究团队非常希望找到一种方式,在水中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在水下实现视频通话。“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把信号传到海里面,因为随着海水深度的不同,它的信号传播是不一样的,频率也是不一样的,海里可见度是非常低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发一些新技术,这样才可以增强我们在水下的可视度,来增强通讯的通畅度。”
智能传播离不开技术支撑,哈桑认为,加快技术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创新。他介绍,其所在的学校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有些是研究信息科学的,有些是研究海洋技术的,还有些是研究传播工具的。“所有这些技术都需要进行整合,比如镭射、光传播或者其他技术,甚至可以把区块链、5G、6G融合到一起,把5G和无人机整合在一起……这样能产生非常棒的研究结果。”
“如果有人问我,做智能传播可以到哪里去工作?我一定会告诉他,你应该来无锡,因为在这里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有一批从事相关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司。”哈森说,此次来无锡,有幸欣赏到了充满科技感的演出,这些节目充分运用了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的技术,精彩绝伦,让人难以忘怀。因此他也在现场为无锡“打Call”,期待更多技术、人才合作在这里展开,创造出更丰硕的科研成果。
国际传播助力传统文化“出圈”焕新
李卉茵出生在广州,成长于澳门,作为一名传播系的博士,她大学毕业后才开始学习昆曲,并一直致力于推广传统文化。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昆曲弘扬有什么影响?面对这一问题,她侃侃而谈。
“对青年传播者而言,这是做跨文化交流国际传播的最好时代。”李卉茵表示,非常希望向海内外传播古老的昆曲艺术,她分享了自己弘扬戏曲文化的三大思路。首先,要做综合性文化输出、文化外宣活动;其次,要打通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第三,做好“送戏进校园”等线下传播,扩大影响力。
“打铁必须自身硬。”李卉茵认为,助力传统文化“出圈”焕新,除了在国际传播上下功夫,做好本土化传播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国家或城市,都没有对自己的文化有非常好的了解,那怎么让外国友人去喜欢并传播呢?”
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就拿传承了六百多年的昆曲来讲,李卉茵觉得,必须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和培养,青年人才能接受并掌握。她举例说,自己所在的戏剧协会,在澳门郑家大屋这一世界文化遗产里创作的一部爱国主义教育话剧《郑家夜宴》,就加入了“剧本杀”元素,让年轻人在玩乐的同时沉浸式感受名人郑观应的所思所想。“明年,我们希望能把它改编成舞台版,让更多观众参与互动。”李卉茵透露下一步的计划,表示十分期待《郑家夜宴》在全国的巡演。
安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
和而不同,人人皆是传播者
“我们已然进入人人皆是传播者的时代。”安泽认为,随着当今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生活中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乃至整个传播生态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正逐步向主动的信息分享者转变。
安泽分享了她与中国美丽乡村的故事,“智能传播打开了新的一扇门,我希望通过新媒体平台,更直观、可感地讲述我在中国乡村的所见所闻,也希望将一些家乡美好的故事传播给中国朋友,为彼此提供更多了解与交流的可能。”
四年前,“乡村振兴”这个词对于来自拉脱维亚的安泽以及众多国外友人来说都还极为陌生,通过这些年以脚步丈量中国的美丽乡村,她将中国乡村的美食、美景、美好的生活状态化为笔下流淌的文字,以外国人的视角向更多人讲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如今,她的写作计划并未止步,并将与时俱进,增加更多视频化呈现。
“和而不同”,国际传播和智能传播更需寻找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文化嫁接点。安泽举例,尽管中国的戏剧有自己的特点,但和西方歌剧一样都是以音乐为载体,当她尝试将《今夜无人入睡》与昆曲改编的版本进行融合表达时,就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以文化的共通之处为“眼”,促民心相通。安泽表示,将继续通过自己的乡村故事这一种碎片式、全球式的传播样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本版撰写:王怡荻 陈菁菁 朱冬娅 陈霏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