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橙友“芍花”在橙柿互动“求助建议”论坛发帖:日常需照顾88岁的老伴饮食起居(老伴有阿尔茨海默病),自己也年逾80岁,右脚踝粉碎性骨折已做手术,但术后效果一直欠佳,出门上下楼梯行走费力难受,衷心希望能拥有一套穿戴式辅助行走设备,减轻出行痛苦。
希望有一套穿戴式辅助行走设备帮助母亲照顾父亲时轻松一些发帖的橙友是赵先生,他告诉橙柿直通车记者,父亲88岁,前几年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吃喝拉撒都离不开家人,一不小心没看住就可能走丢,平时都是母亲在照顾,但这几年,也越来越吃力了。
赵先生说,父亲自确诊阿尔茨海默病以来,记忆力严重衰退,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基本生活无法自理,而且脾气越发暴躁、阴晴不定。吃饭时,饭菜常常撒得满桌都是,上厕所也需要母亲时刻在旁协助。为了防止他独自出门后走失,只能把门锁住,限制他的行动。
赵先生的母亲81岁了,右脚踝现在还嵌着两块钢板,这是大前年一场粉碎性骨折手术留下的。“此前她的右脚踝就有旧伤,但老太太心疼钱,一直忍着没去治疗,后来实在忍不了了,才让我送她去医院手术。做完手术后走路依旧一瘸一拐,虽然家住一楼,平时不太需要下楼梯,但她说每走一步脚踝都有些隐隐作痛。”
赵先生说,父母原本是农民,二十年前他把二老接到杭州。
赵先生的声音听上去略带苦涩:“之前把他们接过来和我一起住,是想要方便照顾他们的,也想着大城市医疗条件好。但这两年我做生意经济上遇到了难题,现在只能四处奔波跑业务,早出晚归,还经常要去外省出差,没办法时刻陪在他们身边。社区也曾建议我试着把父亲送到养老院照护,但一方面养老院费用不低,我现在的家庭经济情况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我们这代人传统观念还是蛮牢固的,也不忍心让父亲一个人在外面度过晚年……”
“现在我和妈妈都看得比较紧,我爸还没有过走丢的情况。”赵先生说,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在父亲脖子上挂了一块卡片,写着家庭住址和自己的联系方式。母亲和父亲几乎寸步不离,无论出门买菜还是倒垃圾,到哪儿都两人一起。
赵先生平时有看报的习惯,前天他突然看到都市快报正在报道的科技助老系列。
“看到报纸上写的老人们对科技的想象,我心里很有感触,希望有一套穿戴式的辅助行走设备,能帮助母亲减轻手术后行走的痛苦,当我出门在外母亲一个人照顾父亲时,也能让她轻松一些。”
程天科技创始人颜海:科技助老是一场系统性变革像这样身体行动不便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现有科技产品能否帮助他们?
程天科技创始人颜海告诉橙柿直通车记者,当前的外骨骼技术,主要还是聚焦于髋关节、膝关节等相对粗大运动关节的辅助支持,通过增强核心肌群力量,间接缓解踝关节压力,但赵先生的母亲这种踝关节术后康复的情况,直接帮助有限。“如果老人的问题是整体肌力衰退或平衡性差,外骨骼是可以提供有效助力的。”
颜海介绍,目前的外骨骼产品分为有源与无源两类:有源产品依赖电机驱动,助力强劲但成本较高(市场价普遍1万元以上),续航时间2-4小时,重量在2.2-3.8公斤,操作也相对复杂。
无源产品通过机械结构提供轻量支撑,重量可控制在2公斤以内,更适合仅需基础助力的老人。“无源外骨骼更像‘行走拐杖的升级版’,无需充电、穿戴便捷,但功能相对单一。”
颜海说,助老科技行业面临的挑战远不止技术层面,老年人对穿戴设备的接受度受社会观念影响显著:“许多老人担心使用外骨骼会被视为‘弱者’,甚至抵触拄拐杖、戴防丢牌这类基础辅助工具。推广外骨骼产品,关键还是在于这一代老人的观念转变问题,把老人们对外骨骼一类产品的认识,从‘一种可有可无的机械辅具’转变到‘一种帮助自身更舒适养老的生活方式’。”
“现有的外骨骼技术,还没办法完全适配复杂居家照护场景,比如长时间穿戴的散热问题,协助失智老人时的突发动作响应等等,仍需要技术迭代与社会支持体系协同解决。”
“科技助老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颜海说,随着中国老龄化加速,外骨骼技术将逐渐从医疗级向消费级延伸,并推动着公众认知转变,“当70后、80后步入老年,他们对智能设备的接受度,或许将重塑养老科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