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xjnnet.com/d/file/about/2023-01-23/3500edddd528737372b0730a5c0d71de.jpg)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烈日下的一把遮阳伞、饥饿时的一餐热饭、迷途中的一张返乡车票……因为有了救助管理站,流浪乞讨人员有了温馨的港湾。
近日,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蝶湖警务工作站救助驿站正式揭牌,标志着扬州市域实现了“警站联动”工作模式全覆盖。而随着顺利入选民政部“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全国改革试点城市,扬州实现了自然启动1.0、视频巡查2.0到联动共治3.0三大跨越,当年的“铁脚板”“千里眼”升级为“全时空”模式。
“火车站候车大厅有一名男子一直躺在角落,麻烦附近工作人员去看看。”近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监控画面中发现一名衣衫不整的男子,立即联系街面巡查人员前去核实。经了解,该男子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花光了钱后,没钱买票回家,又不知道该如何寻求救助,只得在火车站滞留。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予以热心劝导,提供食物并购买车票,帮他踏上返乡的旅程。
这场目标明确的救助,多亏了街面监控视频巡查系统。据了解,市救助管理站打造街面救助应急指挥中心,搭建起街面监控视频巡查系统,实现了流浪乞讨人员易露宿区域远程、可视、线上、实时的监控,推进了街面巡查全天候、广覆盖。
“通过前期调研、实地查勘,我们在运河沿线的桥梁涵洞等区域自建街面监控探头18个,同时向公安部门申请接入交通枢纽、繁华商圈、旅游景区等区域的街面监控探头20个,共计38个探头,进行线上实时巡查。”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庞庭金介绍,“目的就是解决救助管理工作中传统巡查手段低效、主动发现主体单一、部门联动合力不足的问题。通过部门联动和科技赋能,构建一站式救助体系,确保流浪乞讨人员第一时间被发现、被救助。”
视频巡查并不是市救助管理站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救助管理效能的第一次尝试。早在2021年,市救助管理站就在全国率先实施“自然启动”机制,以六类气象灾害预警作为触发条件,构建街面巡查“自然启动”机制,确保恶劣天气街面巡查及时启动,牢牢兜住流浪乞讨人员生命健康安全底线。
我市还构建了“省内首创、全国第二”的街面救助“视频巡查”平台,探索出一条以“1+2+3+N”为核心的街面救助“扬州模式”新路径。“1”是打造一个街面救助应急指挥中心;“2”是以街面救助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与公安、城管、社会组织、救助志愿者等现场巡查力量配合,形成“扁平管理、直通直联”街面救助二级网络;“3”是街面巡查“自然启动”机制、街面主动发现“立体监测”机制、现场处置“快速反应”机制三项机制;“N”是N方联动。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救助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救助数量大幅度下降、病残人员比例不断上升、专业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街面临时遇困人员诉求增多,救助管理机构发展不均衡、服务质量差异大等问题日益凸显,探索创新救助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庞庭金表示,扬州作为“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全国改革试点城市,将以市救助站为依托建设区域中心支点,落实“1+2+3+N”的街面救助应急体系,发挥“指导、协调、培训、支援”的枢纽作用,在甄别寻亲、跨省护送、特殊对象临时照料等方面,加大对县级救助管理机构的支持力度。县级救助管理机构要强化街面巡查、落户安置和源头治理属地管理职能作用,有效改善救助对象生活状况,减少反复流浪现象。“随着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的开展,扬州救助网络将更加紧密、资源配置将更加优化、服务保障将更加高效,弱有所扶将更温馨、更温暖,更多的流浪乞讨人员将会第一时间被发现、被救助,回归社会、回归家庭。”(记者 姜涛)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3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