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的她一度担心需植入起搏器而无法再穿吊带衫 精准微操,射频消融术助力患者重获健康心跳

2025-04-05  A+ A-
  《新江南网》江南区域知名综合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40岁的陈女士(化名)曾以为,自己再也无法安心穿一件漂亮的吊带衫。两年前,她的心跳总在某个瞬间“脱轨狂奔”——上一秒还谈笑风生,下一秒便心悸头晕、冷汗涔涔。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室性心动过速后,她经历了消融手术失败、被迫考虑植入除颤起搏器的迷茫,直到遇见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王云帆副主任医师。一场如绣花般精细的射频消融术,不仅让她的心跳重归宁静,更让她找回了穿夏装时昂首挺胸的勇气。

心跳“迷途”时

终于在这里找到一线生机

两年前,陈女士总会莫名地感到心慌、头晕,强烈的心悸、晕眩感让她仿佛置身于一个天旋地转的世界,但过一会儿又会完全恢复正常。直到有一次,除了严重的头晕外,她还直冒冷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都无法缓解,最后连行走、站立都成了挑战。

无奈下,她只好赶忙前往当地医院急诊就医,医生立刻给她做了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她的心跳每分钟狂跳超过200次,最终被确诊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据了解,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极其凶险的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时间较长,若得不到有效救治,可能会有猝死的风险。

经过进一步详尽地检查与评估后,她被诊断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医生的建议下,陈女士进行了首次射频消融术。据悉,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彻底根治室速的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穿刺大腿根部的血管,将一根消融导管送入并经血管到达心脏,然后通过标测,找到致心律失常的病灶,最后通过电流产生热效应来消融这个病灶,从而获得治愈。

手术后的陈女士本以为能彻底摆脱病魔,但在她出院后不久,心脏却依旧不受控制地剧烈跳动,就连熟悉的晕眩感再次“卷土重来”。怀着强烈的不安和焦虑,她再次就医,检查后却发现心脏内仍有室速,且还有与室速同源的室性早搏频繁发作,医生判断可能是首次消融并未精准定位或没彻底消融,使得异常病灶再次“春风吹又生”。

医生当即建议陈女士安装除颤起搏器。但一想到要在胸口皮下埋个硕大的“黑匣子”,后续没电还需定期更换,夏天穿短袖时还会露出痕迹,爱美的陈女士顿时陷入了两难,就在她几近绝望之际,她经人介绍找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的王云帆副主任医师。

王云帆接诊后,经过细致的检查和全面评估,决定再次为陈女士尝试射频消融术。他解释说:“陈女士的室速病灶位置特殊,位于左心室后组乳头肌,这是一组与心脏瓣膜紧密相连、控制瓣膜开合的肌肉。由于心脏舒缩导致其活动度大,准确定位并彻底消融这个病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然而,根据我们过往的经验和考虑到患者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我们认为再次进行射频消融术是当前最佳的治疗方案。”

手术当天,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精湛娴熟的技术,王云帆对陈女士的心脏做了仔细地标测。终于,在耐心细致的探寻后,精准定位到了位于左心室后组乳头肌的一处靶点位置。随即,王云帆依照自己经验,巧妙地把控着消融导管,使它稳稳地贴合在病灶上。随着消融导管尖端释放的射频能量,病灶立竿见影地消失。整场手术仅持续了一个小时,术后仅24小时,陈女士就顺利出院了,此后随访两年未再复发。“真的太感谢王医生了,给了我第二次新生的机会。”陈女士感激地说。

从“治已病”到“防未病”

心脏健康防线逐年前移

从医18年来,谈及从医信念,王云帆始终坚信心血管疾病“防大于治”。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过早地罹患各种代谢性疾病,心脏疾病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但这也侧面为心脏病的预防工作敲响了警钟。在心律失常方面,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目前患病人数最多的一种慢性心律疾病,以全国2000-3000多万房颤患者为例,他们时刻面临着中风和心衰的巨大风险。而改变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时进行筛查干预,都能有效预防或早期干预包括房颤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相关疾病。“6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心电图检查,以筛查房颤,高血压、冠心病、心衰以及糖尿病等高风险群体更需警惕心悸症状。”王云帆建议。

而对于王云帆的专攻方向——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则需要“慢工出细活”。他强调:“对于心律失常而言,首先应该准确评估患者病因因素,优化治疗基础疾病;然后才是应用导管消融技术,根治或减轻心律失常负荷。”面对复杂病例,他常常花费数小时逐帧分析电信号图谱。他深知,手术台上的每一次消融,都是技术与耐心的双重考验。

“作为一位‘玩转心跳’的医生,每一次站在手术台前,我都需要屏气凝神地聆听每一次心跳、聚精会神地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心电波形,因为这些都是我解读心律异常脉动的密码。而探索每一例心律失常的机制,精准狙击异常病灶,恢复正常心律,则是我工作最大的乐趣。目前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方式和理念日新月异,我们始终致力于将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少的创伤。”王云帆感慨地说。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